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第399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包括3款半挂牵引车、3款特种作业车底盘和1款载货汽车底盘在内的7款斯堪尼亚卡车产品引发行业关注,尤其是打上“斯堪尼亚”中文车标的中国特供车型更是在卡车圈掀起了热烈讨论。
斯堪尼亚的V8发动机、沃尔沃的安全性能、曼恩的舒适驾乘……这些关于进口重卡的优越性能早已在业内传为佳话。然而,在中国的高速公路上,奔跑着的重卡中进口品牌仅占不到1%的市场份额。
这是一个典型“叫好不叫座”的市场现象。几乎所有卡车司机都承认进口重卡的优越性,但当他们需要购买车辆时,绝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国产重卡。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8月份,我国重卡市场已经连续涨了五个月,1-8月累计销量接近71万辆,同比增长约13%,全年销量突破百万辆大关几乎无悬念,而反观进口重卡数据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组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我国货车进口量依次为5452辆、11609辆、15208辆和7805辆,同期国内重卡市场销量分别为139.5万辆、67.2万辆、91.1万辆和89.9万辆。
一边是国产重卡的崛起复苏,一边是进口重卡的“微不足道”。鲜明的反差背后,进口重卡品牌如何破局?打上中文标的国产斯堪尼亚会是一条“鲶鱼”吗?
国产重卡崛起突围
近些年来,国产重卡一直在持续向上突破。
业内专家高维志表示,近年来,自主品牌重卡在产品研发、技术储备以及造型设计上都有了长足进步,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另外,自主品牌对中国市场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更懂得中国卡车司机的使用习惯,根据不同地区特点推出差异化产品来满足用户需求,这个优势是进口重卡所不具备的。
邢台卡车司机焦玉虎告诉记者:“进口重卡确实有诸多优点。但归根结底,卡车是生产工具,是挣钱机器,多少时间才能收回成本、多长时间可以实现盈利才是关键问题。解放J7、重汽黄河、东风天龙旗舰GX、欧曼银河等国产重卡,不仅外观、内饰、技术指标达到欧洲高端重卡标准,在智能化、网联化等方面也大有超越之势。”
中汽卡车兄弟俱乐部创始人杨金国也分析,与奔驰、沃尔沃、斯堪尼亚、曼恩等进口重卡企业相比,国内车企整体水平与之并没有多大差距,多年来,很多重卡企业的研发投入大幅增长,以更高要求提高卡车产品的技术水平,来满足现代化货物运输的需求。我国不同品牌重卡企业在车型种类、功能等方面各有千秋,生产的工艺水平和细节处理也“很有心”,国内重卡旗舰车型在外观造型、动力数据、舒适和主被动安全配置方面已经全面向国际市场看齐。
中国重卡在智能化、网联化以及新能源化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数据显示,2025年1—7月,中国重卡市场本土品牌份额达92%,其中新能源重卡本土品牌份额更是接近100%。
多重因素束缚 进口重卡“吃不开”
高昂的购买成本、昂贵的维修保养以及在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则是进口重卡在中国市场遭遇困境的主因。
据分析,一辆国产旗舰重卡落地价约40万-50万元,同级别进口重卡价格却要七八十万、上百万元,在运价低迷、货源不稳的今天,这代表着翻倍的经营风险,极大限制了进口品牌在国内的发展。
其次,维修保养是持续性痛点。进口重卡对油品、配件和保养工艺要求苛刻,一旦发生故障,维修保养成本成为了卡车用户的第二个“噩梦”。
“水土不服”则是深层矛盾。进口重卡的设计、生产、运营等理念与中国运输市场匹配并不十分“吻合”,这也导致了进口重卡在中国市场“吃不开”。
尽管压力重重,但是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进口重卡并没有放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重卡市场,占据了当前全球整体重卡需求量超半数的市场份额,随着社会对高效物流和可持续运输需求的不断提升,市场对高出勤率、现代、高效率的车辆需求也在日益增长。
“中国公路运输市场对重卡的需求量非常大,在高端重卡市场,未来至少两年内仍有很强劲的增长空间。这对于进口重卡而言,是个很好的机遇。”杨金国介绍。
积极探寻破局之路
近年来,国外高端重卡品牌纷纷开启本土化进程,试图降低成本并提高市场竞争力。斯堪尼亚、戴姆勒卡车、沃尔沃卡车等国外高端重卡品牌相继宣布在华投资建厂,但多数企业的后续发展都不太顺利。
与其他跨国巨头选择合资合作的方式不同,斯堪尼亚在中国市场选择了独资建厂。本文开篇提到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第399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明确显示:同意斯堪尼亚制造(中国)有限公司已列入《公告》的所有产品,生产地址由原备案地变更为“江苏省如皋市城北街道中瑞大道1号”。这一变更标志着斯堪尼亚正式获得在华独立生产资质,是其深化中国本土化布局的重大进展。
据介绍,此次生产资质的获批,意味着斯堪尼亚不再依赖于此前可能存在的合作或授权生产方式,而是能够以独立法人实体身份在中国开展车辆生产制造活动,进一步整合供应链、优化产能结构并强化质量管理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斯堪尼亚刚刚做出了另一项改变,宣布自2025年8月8日起,斯堪尼亚销售(中国)有限公司正式推出牵引车经营性租赁业务,为中国客户提供全新的用车选择。
虽然本土化带来的最直接好处是价格下降,不过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钟渭平看来,国外高端重卡在积极探寻破局之路时除了要关注购车成本,还需要对供应链、产品性价比、服务网络以及用户需求有着全面的把控。例如,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品控标准,如何结合中国的地域特征、运输情况及市场需求,开发出符合市场应用场景的车型等,都是其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他强调,特别是在市场下行的背景下,国外高端品牌想要快速打开市场,服务网络和营销体系的建设是重中之重。
杨金国也表示,国外高端重卡在中国市场的征途,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它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构建更完善的服务网络,才能在“叫好”的同时真正“叫座”。
文:姚会法 编辑:薛亚培 版式:李沛洋
给小编加个鸡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