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贾国龙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他现在陷入自证循环了。也谈不上痛苦,但有点生气,这事对西贝的伤害已经显而易见。
![]()
他向记者透露,昨天(11日)和前天(10日)所有门店加起来,日营业额分别掉了100万元,今天(12日)估计会掉200万元到300万元。
除了生意受影响,随之而来的是网上的众多质疑声。对此,贾国龙说,他很在意,“但很无奈,一点办法都没有。”
贾国龙表示他对预制菜的定义是按照国家的标准定义的。“在工厂将整道菜全部做熟,做好封装,送到门店后,用水浴、微波炉或蒸箱加热后就吃,这是预制菜。”
他认为预制工艺不是预制菜。所有的菜都需要用到预制工艺,需要提前做,无非是在什么状态、用什么原料、工艺、调味品做。越是好的菜越要提前做,比如鱼翅、鲍鱼,得提前好几天发制,红烧肉也得提前十几个小时做。出餐效率、标准化程度越高的餐饮企业,预制程度越高。
针对记者提出“所以西贝有预制工艺,但是没有预制菜?”贾国龙回答称:对,可以这么说。很难说哪家餐厅没有预制工艺,做任何一道菜都需要预制。预制是提前加工、预加工,比如把毛菜预制成净菜,也是预制。
从目前的局面来看,双方都选择针锋相对,硬刚到底。贾国龙称,哪怕生意不做了,和罗永浩的官司一定要打。但最终结局会走向何方,仍是未知数。
13日,罗永浩转发这段采访内容,配上一串省略号。
![]()
紧接着,罗永浩再次发文,表示自己不是西贝的敌人:看着昨天各大平台铺天盖地的评论,他们还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还觉得真正的敌人是我?
![]()
罗永浩最新一条博文还对西贝给出了建议:堂食不做预制菜,或者标明是预制菜。
![]()
9月10日,罗永浩发博公开吐槽连锁餐饮品牌西贝:“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9月11日晚间,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西贝北京门店接受包括澎湃新闻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9月12日起西贝全国370家店全部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到西贝任何一家门店的厨房参观。同时,贾国龙还表示,罗永浩表达了对预制菜的不满,把话说得很极端,对西贝的商誉影响很大。公司会走法律程序,一定会起诉罗永浩。
此后,罗永浩11日晚间再发布微博回应称,“好,来吧,如果不是预制菜,那就太牛了。能把现做的菜做得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这肯定是高科技了。”罗永浩还发布10万元悬赏,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对于贾国龙的起诉言论,罗永浩称,“嗯,我准备好了。这件事不管官司结果怎么样,我相信都会客观上对中国预制菜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甚至是相关的立法,做出一些实际的贡献。”
9月12日下午,西贝微信公号发布消息称,“作为西贝的老客人,首先感谢罗永浩前来西贝就餐,并为西贝提出意见、建议。但作为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罗永浩对西贝的不实指责及不当用语,我们坚决反对,绝不姑息。”
9月12日晚间,罗永浩在直播中称,“西贝称没有预制菜是撒谎”。
此事引发公众对预制菜定义、餐饮透明度与消费者知情权的广泛讨论。针对此次争议,建外观察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报道链接:罗永浩西贝硬刚,消费者在意什么)
朱毅表示,罗永浩的呼吁道出了众多消费者的心声。强制标注并非为了否定预制菜,预制菜行业也完全无需恐慌——其真正目的在于打破信息不透明。知情与选择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我们购买任何商品,都应有权了解其基本信息。吃进嘴里的东西,不应当成为“商业机密”。正如药品说明书必须明确标注成分、功效与禁忌,餐饮同样应当如此。告知制作方式是企业应尽的基本义务,而非对消费者的额外恩惠。
来源:北京新闻广播综合:此前报道、中国企业家杂志、澎湃新闻 等 B4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