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老罗互撕,十大看点曝光!
战略顾问陈西军
这几天,我的朋友圈、微信群、微博首页,全被两个人刷屏了——罗永浩和西贝的贾国龙。
一句“太恶心了”,把一顿830块的饭,吃成了全国连续剧。我也连夜追更,边吃外卖边感慨:这哪是吵架,这是把我们普通消费者心里憋了多年的话,全给抖出来了。
不站队,不炒作,咱们就聊聊这件事里,最值得回味的10个看点。
1. 一句吐槽,炸出三年旧账?
9月10号,老罗微博发文:“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太恶心了。”
这话像颗炸雷,瞬间点燃全网。有人翻出三年前贾国龙那句“高级餐厅才用预制菜”,调侃这是“秋后算账”。
说白了,咱们反感的不是预制菜,而是“假装现做还卖得死贵”。老罗这一句,替多少人喊出了心声?
2. 当面说“挺好”,出门就“恶心”?
贾国龙这边也有委屈:老罗结账时明明说了“挺好”,还顺手积了个分,怎么一出门就变脸?
老罗后来解释:那是不想为难服务员,“成年人最后的礼貌”。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面对面夸完,转身就跟朋友吐槽“再也不来了”。这大概就是当代人的社交真实:表面客气,内心真实。
3. 三个“一定”起诉VS十万悬赏
贾国龙连说三个“一定起诉”,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怒火。
老罗更绝,反手就是一个“十万元悬赏”,征集西贝用预制菜的证据。
网友纷纷跟进:“我加两万!”“我众筹五百!”
这已不是两个人吵架,简直成了全网“打假狂欢”。
4. 预制菜定义,成了现代罗生门
吵到后来,焦点成了:“到底啥是预制菜?”
贾国龙搬出国标:中央厨房预处理不算预制,门店现做才算。
老罗直接怼:消费者花现做的钱,吃复热的菜,就是感受欺骗。
有网友神总结:“按这逻辑,我微波炉热剩饭也算大厨了?”
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感,谁也不服谁。
5. “最大冤案”还是“价格刺客”?
贾国龙说:“西贝贵是餐饮业最大冤案”,甚至晒出账本:利润率仅5%,人工成本占55%。
可网友不买账:“5人吃830,人均166,这还不贵?”
更打脸的是,贾总自己承认过:“之前有些菜,确实定高了。”
价格高不是原罪,但“说不清为什么贵”,才是问题。
6. 开放后厨,真能自证清白吗?
西贝一口气开放全国370家后厨,还推出“罗永浩菜单”:不好吃不要钱。
但网友眼睛雪亮:“开放日现炒,平时呢?”
有人翻出西贝子品牌以前卖过的预制菜包,客服赶紧解释“已停产”。
说实话,真不如学学老乡鸡,大大方方公示:哪些是现炒、哪些是预制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7. 服务员,成了最惨“夹心饼”
最难的还是一线员工。老罗说“不想难为服务员”,贾国龙却把服务员的反馈当证据。
有西贝员工匿名吐槽:“天天给客人解释预制和预加工的区别,人家听完就笑。”
想起上次我催菜,服务员小声说“得再加热一下”,我当时没在意,现在细品,全是学问。
8. 谁在玩“文字游戏”?
贾国龙坚持:“预制≠预制菜”,西贝只是中央厨房预处理,门店完成最后一步。
老罗回怼:“能把现做菜做出隔夜味,也是本事。”
专家也来科普:国标≠大众认知。企业话术和消费者感受,第一次正面硬刚。
9. 是维权,还是联合炒作?
事情闹大后,有人猜:是不是联手炒作?
老罗自带流量,西贝推新菜单,股价还悄悄涨了3%。
老罗直播时顺便带起了自家食品,弹幕全是“支持罗老板打假”。
商业世界真真假假,咱们吃瓜也需冷静。
10. 这场大戏,能改变行业吗?
吵到现在,话题早已超出西贝本身。
82%的网友支持强制标注预制菜,65%愿意为现做付更高价。
老乡鸡早就公示:70.6%现做,27.7%半预制。
有餐饮老板私下说:“这下瞒不住了,要么标清楚,要么真现做。”
如果这场闹剧,能换来整个行业的“明厨亮灶”,那我们这几天的瓜,也算没白吃。
说到底,我们反感的不是预制菜,而是被糊弄。
就像古话说的:“童叟无欺”,到今天依然不过时。
吃可以简单,但吃得明白、花得值当,是每个普通人最基本的诉求。
这场大戏还没完,但我真心希望——
最后赢的,不是西贝也不是老罗,而是每一个认真吃饭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