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都是为了心的快乐
“舍得”一词源于《佛经·了凡四训》,蕴含着禅宗的深刻哲理。在佛家观念中,舍得之间,世间万物得以和谐统一。古时,“舍”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处世态度;然而在今日,“舍”却常被误解为不思进取的表现。诚然,人皆向往高处,水自流向低处。人应怀揣理想与追求,但仅有追求尚不足够,还需学会适时舍弃。因为过度的物欲易引发贪念,而贪念正是诸多恶行的根源之一。古人云:“养心善莫寡欲。”对财色的过度追逐,犹如舔舐刀口之蜜,虽得一时的甘甜,却可能招致割舌之痛。世事难料,生活本身就是一系列的取舍过程,有取必有舍,有舍方能有得。唯有懂得用心权衡取舍之人,方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而获得内心的愉悦。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抉择,但究竟何者最难割舍?是道义的坚守,还是情感的羁绊?为何不能放下一些事物,以换取更为恒久的收获?
《百喻经》中记载了一则故事:从前有只猩猩,手持一把豆子,欢快地在路上蹦跳前行。不慎间,一颗豆子掉落,猩猩为寻回这颗豆子,将手中剩余的豆子悉数放在路旁,趴地四处搜寻,却始终未能找到那颗丢失的豆子。最终,猩猩无奈拍去身上的尘土,回身欲取回原先放置的豆子,却发现那些豆子早已被路旁的鸡鸭吃得一干二净。
想想我们现在,是否也放弃了手中的一切,仅仅为了追求“掉落的那一颗豆子”?失去某种心爱之物大都会给我们的心理造成阴影,有时甚至因此而备受折磨。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调整心态面对失去,没有从心理上承认失去,而沉湎于已不存在的过去,没有想到去创造新的未来。与其怀恋过去,不如抬起头,去争取未来。放弃一些繁琐,是为了轻便地前行;放弃一丝怅惘,是为了轻快地歌唱;放弃一段凄美,是为了美好的梦想。
我们心中的欲望像是看见红色斗篷的斗牛,他人暴富的经历,让我们血脉贲张、跃跃欲试;时尚名牌漫天飞,哪能心如止水;美女香车招摇过,我们的心早已蠢蠢欲动;更不能忍受的是别墅洋房的诱惑。因此,很多时候,我们被世上的名利、金钱、物质所迷惑,心中只想得到,只想将其统统归于己有,而不想舍弃。于是心中充满了矛盾、忧愁、不安,心灵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以至于活得很累。《出曜经》中“佛度悭贪长者”的故事,说的正是这种因不舍而矛盾忧愁的人。
从前,在舍卫城住着“最胜”和“难降”两位长者。他们富可敌国,但异常悭吝。他们给自己的家设了森严的门禁,禁止乞丐入内,还用铁网围遮房屋以防止飞鸟来啄食稻谷,用铁墙壁避免老鼠凿墙进入房中咬坏器物。
当时,佛陀的五大弟子均无法度化这两位悭吝的长者。佛陀闻讯后,亲自在两位长者面前展现神通,放射出耀眼的光明,并为他们宣讲微妙的圣法。然而,两位长者依旧未能领会佛法要义,仅觉得不应让佛陀空手而归,便决定以一条白毡布供养佛陀。
悭吝的“最胜”长者挑选了一条劣质毡布,但取出时却变成了上等毛毡。他心中不舍,又返回库房挑选了一条次等毡布,结果再次变为极好的毛毡。无论他如何选择,最终拿到的毡布都比最初挑选的更优质。悭吝的长者在布施与悭吝之间犹豫不决。
此时,天上的阿修罗与切利天人正交战,双方各有胜负。佛陀洞悉长者的悭贪心与布施心在交战,便说了一首偈子:“施与战同处,此德智不誉。施时亦战时,此事二俱等。”
“最胜”长者听后,深感惭愧,意识到自己应改过向善,于是挑选了一条上等毡布供养佛陀。而“难降”长者也诚心供养佛陀五百两金。
摆脱了悭贪心魔的两位长者,因布施而得福,终于领悟了佛陀的妙法。
佛家认为,悭贪不舍会使人心清明的自性受到蒙蔽,唯有放下悭贪的执着,心灵才能变得宽广。这正是这个故事所传达的深刻道理。
诚然,人不能没有欲望,因为欲望是前进的动力;然而,若不摒弃过度的欲望,便会陷入欲望的深渊,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与困扰。生命属于个体,每个人都有权利规划自己的生活与道路。只要心愿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规范,就应受到尊重。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生命中,一切物质和肉体都是不可靠的奴仆。若想实现自我升华,就必须舍弃这些非本性的东西,追求生活的淳朴本质,如此方能活得自在,活得洒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