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无双的关羽、一身是胆的赵云,还有算无遗策的诸葛亮……这些人要么是英雄,要么是枭雄,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值得后人称道的地方,构成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但是,历史的画卷里,除了这些光彩照人的主角,也总有一些藏在角落里,不那么起眼,却让人瞠目结舌的角色。他们的所作所为,甚至会颠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认知。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位,就是这样一个人物。论名气,他远远比不上曹操刘备;但要论人品的无耻程度,他绝对能在三国时期排得上号。
这个人就是笮融 (zé róng)。这人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中饱私囊,还特别喜欢专杀救命恩人。可就是这样一个背信弃义、毫无底线的人,如今在某些地方,竟然还能享受香火,被一部分人当成“英雄”来供奉。
发家不义,伪善的佛教“大护法”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笮融是徐州牧陶谦手下的一个官员。当时,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督管三个郡的粮食和物资运输,这可是个实打实的肥差。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粮食就是硬通货,是军队的命脉。
按理说,他应该把征收来的物资上交给陶谦。可笮融这个人,从一开始就心术不正。他看着手头堆积如山的粮草,动起了歪心思。他没有把这些物资上交,反而是直接据为己有,中饱私囊。靠着这些本该属于公家的资源,他私自招募了数千人的部曲,成了一个拥有私人武装的小军阀。
手里有了钱和兵,笮融干了一件在当时看来非常“时髦”也非常“烧钱”的事情,信佛。而且他不是一般的信,是下了血本的信。
他动用巨额财富,在下邳(今天的江苏省境内)大兴土木,修建了一座极其宏伟的寺庙,名叫 “浮屠寺”。这座寺庙有多夸张呢?寺里建有高大的佛塔,塔的上下都铺满了金色的盘子,塔顶还有九面金色的镜子,极为奢华。寺庙大殿能容纳三千多人同时在里面诵读佛经。他还用黄铜铸造了巨大的佛像,外面用锦缎彩衣装饰,每次浴佛节,都举办盛大的 “浴佛会”。
在浴佛会期间,他沿路摆下数十里的酒肉饭菜,供百姓随意吃喝,据说吸引了上万人前来围观和参与。他还宣布,所有信奉佛教的人,都可以免除徭役赋税。这种做法,一方面让他博得了“乐善好施”的虚名,另一方面也为他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
表面上看,笮融简直就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大护法。然而,这些用来弘扬佛法的钱,每一文都沾着他贪污和背叛的底色。而这,仅仅是他无耻人生的开始。
恩将仇报,一条沾满恩人鲜血的路
如果说贪污自肥只是暴露了笮融的贪婪,那么他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则彻底坐实了他“三国最无耻将领”的名号。他的无耻,集中体现在他对待恩人的方式上,谁对他好,他就杀谁。
公元193年,曹操大举进攻徐州,徐州陷入一片混乱。笮融眼看靠山陶谦快顶不住了,立马带着自己的部曲和搜刮来的财富跑路。他逃到了广陵郡,当时的广陵太守名叫赵昱,是个厚道人。赵昱看到笮融来投奔,不仅没有怀疑,反而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大摆宴席,好酒好肉地款待 。
可赵昱万万没想到,自己款待的是一头披着人皮的恶狼。酒过三巡,就在赵昱毫无防备的时候,笮融突然翻脸,拔刀就将这位热情款待自己的恩人给杀了。杀了赵昱之后,他纵容手下在广陵城内大肆烧杀抢掠,把城里的财富洗劫一空,然后扬长而去。这是他第一次对救命恩人下手,手段之残忍,行为之卑劣,令人发指。
尝到了背叛的甜头后,笮融的胆子越来越大,杀恩人仿佛成了他的习惯。他带着抢来的钱财,又跑到了秣陵,投奔了当地的太守薛礼。薛礼和赵昱一样,也是个老好人,看笮融可怜,就收留了他。结果呢?历史再一次重演。笮融在获取薛礼的信任后,用同样的手段,在宴会上杀害了这位新的收留者。
连续杀了两位恩人后,笮融的名声已经臭不可闻。他只能继续流窜,最后投奔了扬州刺史刘繇。刘繇虽然也听过他的“事迹”,但当时正是用人之际,还是接纳了他。刘繇派他去协助部将朱皓镇守豫章郡 。可笮融的本性难移,他到了豫章,又故技重施,趁朱皓不备,将其杀害,自己当上了豫章太守。至此,他已经连续杀害了三位对他有恩或信任他的人。这种专杀救命恩人的行为,在整个三国历史上都找不出第二个。
恶贯满盈,众叛亲离的结局
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笮融这种靠着背叛和杀戮堆积起来的地位,注定不会长久。他最后一位“恩主”刘繇,终于认清了他的真面目。在被笮融背叛后,刘繇联合其他势力,共同讨伐这个无耻之徒。
笮融虽然心狠手辣,但军事才能实在平庸。面对刘繇的进攻,他节节败退,最终兵败如山倒。他只好再次选择跑路,带着残部逃进了深山里 。然而这一次,他再也没有遇到像赵昱、薛礼那样的“老好人”了。他过往的恶行早已传遍四方,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最终,他不是死在哪个名将的手里,而是被山里的普通百姓发现并杀死,脑袋被砍下来送给了刘繇。
这样一个恶贯满盈的家伙,最终死于百姓之手,可以说是罪有应得,大快人心。按理说,他的故事到这里就该结束了,他应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恶人享香火
这就是故事最令人费解的部分。一个贪婪、残暴、背信弃义的小人,为什么如今还会被人供奉呢?原因还得回到他当初那些“伪善”的举动上。
尽管笮融修建浮屠寺、举办浴佛会的钱来路不正,动机也极不单纯,主要是为了收买人心、扩大个人势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这些行为,在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佛教在东汉末年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那个佛教刚刚传入中原不久的年代,笮融用极其奢华和声势浩大的方式,让佛教这个外来宗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下邳乃至更广阔的地区扎下了根。
对于后世的佛教徒而言,尤其是当地的信众,他们评价笮融的标准,可能就不再是世俗的道德和人品了。他们看到的,是笮融作为一位“大护法”,为佛教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记住的,可能是那座宏伟的寺庙,是那场万人空巷的浴佛盛会。至于他杀过谁、抢过谁,在宗教的虔诚光环下,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正因如此,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出现了。在今天的江苏一些地方,笮融的形象被重新塑造。例如,在他当年修建浮屠寺的旧址上,后建的江苏宗善禅寺,就将笮融视为推动佛教发展的英雄人物来纪念。而在徐州竹林寺的弘道阁里,更是直接立起了笮融的塑像,让他享受着人间的香火供奉 。在扬州天宁禅寺,也留下了他与佛教相关的印记。
说起来,确实有点复杂。但,这就是人,一个拥有“面具”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