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父亲曹嵩之死,是一段有名的历史疑案,因为史书记载很多,但总是和陶谦脱不了干系。但有一个人却被卷入其中,他就是泰山太守应劭,结果因为惧怕曹操报复,居然弃官而逃,投奔了袁绍。
曹嵩之死
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人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劭畏操诛,弃郡奔冀州牧袁绍。——《后汉书·应劭传》
《后汉书·应劭传》中关于曹嵩之死的记载是这样的,公元194年曹嵩和儿子曹德从琅琊国去鄄城投奔曹操,途径泰山郡,身为泰山太守的应劭派兵迎接护送,应劭的兵还没到,陶谦派骑兵杀了曹嵩父子。应劭惧怕曹操杀自己,于是弃官投奔了袁绍。
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后太祖定冀州,劭时已死。——《世语》
《世语》中的记载大体意思差不多,说是曹操命令泰山太守应劭派兵护送曹嵩,结果应劭的兵还没到,陶谦的数千骑兵就杀到了,曹嵩让小妾从厕所县逃,结果由于小妾太胖,没逃出去,全家都被杀了。应劭害怕曹操报复,于是逃奔袁绍,等到204年曹操平定冀州时,应劭已经去世。
虽然有的记载说,陶谦本来是派兵保护曹嵩,结果由于部下贪财,擅自杀人夺财,但其实不太可能。因为陶谦早就和曹操结下仇恨,怎么可能派兵保护曹嵩,所以曹嵩之死,大概率就是陶谦派人干的。但应劭实在就有点冤了,而且他只是保护不利,至于害怕的弃官而逃吗?
我一直想不明白这件事情,应劭好歹也是泰山太守,曹操不过是兖州刺史,应劭名义上的上级。而且从责任来说,应劭并没有参与杀害曹嵩,只是由于陶谦的兵先到一步,应劭居然直接吓得投奔了袁绍,实在让人有些费解。
因此,我专门了解了一下应劭这个人的生平,发现了一些端倪,《后汉书》中有应劭的传记,通过《应劭传》我们可以发现,应劭就属于典型的士人出身,一心做学问,所以可能胆子比较小。再加上193年,曹操刚刚杀了大名士边让,这都是应劭弃官而逃的原因。
应劭其人
应劭,字仲远,汝南郡南顿县人,司隶校尉应奉之子。“少笃学,博览多闻”,成年之后,由郡举荐为孝廉,汉灵帝熹平二年(173年)为郎,辟车骑将军何苗掾,又为萧令。应劭也是汝南士族出身,所以投奔袁绍就容易理解了,其父做官司隶校尉,也算是官宦世家。
189年,应劭拜泰山太守。初平二年(191年),黄巾等三十万人进入郡界。应劭纠率文武连续与贼作战,前后斩首数千级,获俘虏老弱万余人,辎重二千两,贼都退却,郡内得以安宁。有意思的是190年袁绍、曹操起兵讨董,应劭并没有参加,说明他的文人气息很浓,不愿意掺和一些纷争。
应劭是个法学家、学者,他在查看汉安帝(107年~125年)时的案卷时,发现河间人尹次、颍川人史玉都是因坐杀人应处死,尹次兄尹初和史玉的母亲向官府请求代死,尚书陈忠对此案有疑,便从轻发落。应劭后来据律追驳以正典型,并著驳议三十篇,又制定律令为汉之仪礼。
197年,应劭为袁绍军谋校尉。献帝迁都许昌时,因为战乱,旧章湮没,书记罕存,劭不胜感叹,于是缀集所见所闻著成《汉官仪礼》《律略》《春秋断狱》等,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亦为应劭所立。
当初,其父应奉为司隶时,曾命官府郡国选报前人像赞,应劭就连缀其名录为状人纪。又论及当时行事,著为《中汉辑序》,并撰写《风俗通义》,以辨别物类名号,释解时俗嫌疑。其文虽不典,后世服其多闻博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应劭之子应瑒后来成为“建安七子”之一。应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曹植)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应玚为将军府文学。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应玚卒于疫疾。应玚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与其弟应璩齐名。
应瑒在曹魏混得不错,从曹操对待应瑒的态度来看,当初应劭惧怕曹操杀自己,是有点杞人忧天了,人家曹操父子对待应瑒还是非常欣赏的,根本没有把曹嵩的死算在应劭的头上。
参考文献:《三国志》裴松之注、《后汉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