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词,不务综其终始;历人取其年月,数家隆于神运,谱谍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
太史公司马迁说儒家学者在学习《春秋》的时候更加看重的对文字的解读,了解文字的意思,纵横家使用《春秋》的时候更看重他记载的言辞,并不去探讨他内在的深意。
擅长历法的人阅读《春秋》更看重的是他记载的年月时间的准确性,数术之人阅读《春秋》更看重他的推演预测之法,史学家阅读《春秋》更看重其中记载的重要事件,而对于文字的表述并不看重,他们都对《春秋》的阅读有所侧重,因此想要这些书籍中的其中一本来求《春秋》的全貌显然是极其困难的。
我于是编写了十二诸侯年表,记录了从共和元年开始到孔子生活期间的事情,十二年表中记载了《春秋》、《国语》中学者对于其中有争论事情的一个解读,这让后来有志于研究古文的人能够减少不少的困惑。
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及文公逾陇,攘夷翟,尊陈宝,营岐、雍之间,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卒于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横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秦国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太史公司马迁读《秦记》的时候,读到周幽王被犬戎击杀,周平王东迁洛邑,秦襄公开始被封为诸侯,建造西畤来祭祀上帝的时候,他便看出秦襄公的不臣之心。
《礼》记中记载说天子才能够祭祀天地,诸侯只能够祭祀他管辖范围之内的名山大川,现在秦的辖区处于戎翟和华夏混合之处,他先奉行戎翟的习俗,后来又学习华夏的礼仪,他处于臣子的地位,却奉行天子才能够举行的祭祀,这样的行为让那些有识之士非常忧虑。
等到晋文公越过陇西地区,攻打戎翟,树立权威,在岐地、雍地之间建立封国,秦穆公修明政治,秦的领地竟然向东到达了黄河地区,他的实力已经足够和齐桓公、晋文公相比肩了。
在这之后大臣掌权,大夫世代传承,六卿夺取了晋宫室的权利,他们征伐诸侯,会盟天下,于是诸侯对他们都非常害怕。
等到田常诛杀了齐简公而当了齐相,诸侯竟然没有出兵征讨不义的,因此天下的诸侯都开始运用武力争夺天下。
韩、赵、魏三家分了晋地,田和也消灭了齐宫室而夺取了齐的大权,六国的兴盛从此开始了,由于大家都想要强大自己的力量而兼并其他诸侯,因此大家都纷纷使用计谋,纵横游说之士纷纷而起。
假的书信层出不群,盟约没有人在信任,纵然设立了人质和印信符节,也无法防备人心的动乱,秦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封地,而且地处偏僻,中原地区的诸侯都看不起他,将他看为夷翟之地,等到秦献公之后,秦常常强于其他诸侯。
按照道理来说秦的仁德就算是比鲁卫之地最残暴的君王也不如,秦的军事力量远不如韩、赵、魏三国的力量,然而最终秦兼并了天下,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拥有险固的环境和良好的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上天对他的偏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