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的家庭选择虽看似个人私事,但当“老婆孩子在国外”成为部分公职人员的生活状态时,公众对其能否真心为国家服务、坚守职责底线的疑虑,并非无端揣测,而是关乎权力公信力与国家利益的重要考量。这种“家人境外、自身在任”的情况,若缺乏严格监管与思想约束,极易滋生背离初心的风险,损害民众对公职人员的信任。
首先,“家人境外”可能弱化官员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家国一体,家庭的归属感往往与对国家的责任感紧密相连。当官员的核心亲属长期定居境外,其生活重心、利益诉求可能逐渐向境外倾斜——小到子女教育、资产配置,大到未来养老规划,都可能与国内发展脱节。这种“身心分离”的状态,容易让官员在决策时不自觉地优先考虑境外亲属的利益,而非国家与民众的需求:在涉及外资政策、涉外项目审批时,可能因顾虑亲属关联利益而偏离公平公正;在面对重大原则问题时,也可能因担心家人在境外的处境而丧失立场,难以做到“铁面无私”。
更值得警惕的是,“家人境外”可能成为腐败与利益输送的“灰色通道”,埋下背叛国家利益的隐患。部分官员会以“为家人谋后路”为由,通过贪污受贿、权力寻租等方式,将非法所得转移至境外亲属名下,形成“境内当官、境外享福”的利益链条;甚至有少数人被境外势力抓住“家人软肋”,在胁迫与诱惑下泄露国家机密、损害国家利益,沦为利益集团的“傀儡”。这些行为不仅践踏党纪国法,更让“为国家服务”沦为空谈,成为侵蚀政权根基的“蛀虫”。
当然,不能简单以“家人是否在境外”作为评判官员好坏的唯一标准,关键在于是否守住“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初心,是否接受严格的监督与约束。但公众的担忧并非多余——从近年来查处的贪腐案件来看,“家人移居境外”往往是官员走向腐败的重要信号之一。因此,对这类官员更需强化监管:一方面,要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对亲属境外定居、资产状况等信息做到“应报尽报、全程核查”,杜绝“瞒报漏报”;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官员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利益观,让“为国家服务”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落实到维护民众利益、坚守国家立场的实际行动中。
为官者当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信条,若心中只有“小家”的境外安逸,没有“大家”的家国责任,便难以肩负起民众的重托与国家的期望。唯有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将家庭幸福融入民族复兴的进程,才能真正做到真心为国家服务、为人民谋福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