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户外钓到不认识的鱼,你会选择怎么办?
2025年9月11日,IP显示为广西的博主@偶然发了条视频并说道:看你还来不来闹窝!
![]()
视频中,这位博主左手捏着一把钳子,上面还夹着一条顶多2两重的小鱼,只不过这条鱼全身的鱼鳍都被剪了,博主在视频面前展示了一下之后就给扔水里了!
![]()
看完这条不到10秒的视频,我当时都懵了,钓到不要的鱼直接扔了呗,干嘛给人鱼鳍全剪了再放生,这样还能活吗?
![]()
网友们在看到这条视频之后也是忍不住直呼“活阎王”,有网友表示“杀生不虐生”,鱼鳍被剪掉之后根本没办法正常觅食,最后只会活活被饿死。
甚至在看到这条鱼的个头又这么小的时候,有网友更是忍不住表示“它还是个孩子”,怎么下得去手。
而这件事的起因,就是因为这样的鱼反复来咬钩,这才让博主心生厌烦,最后做出了剪掉鱼鳍做成“鱼彘”的行为,对于这样的做法你有什么看法呢?
![]()
不过随着事件发酵,有熟悉鱼类的网友认出视频中的小鱼是罗非鱼,这个发现让争论变得更复杂了,因为有人觉得罗非鱼是外来入侵物种,这么处理不算过分。
但更多人坚持认为,即便真是入侵物种,也不该用虐待的方式泄愤。那么问题来了,罗非鱼到底是种什么鱼?这样处理真的妥当吗?
![]()
从相关资料来看,罗非鱼确实不是 “善茬”。
重庆市人民政府2025年2月发布的公告里,明确把所有罗非鱼列入禁止放生的外来水生物种名单,和鳄雀鳝、巴西龟这些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种并列。
这种鱼原产于非洲,因为适应能力极强,加上幼鱼存活率远高于本土的鲤鱼、鲫鱼,在我国南方温暖水域已经形成了入侵态势。
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淡水流域里,罗非鱼常常占据绝对优势,疯狂挤压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
但有意思的是,农业农村部 2023 年还审定通过了罗非鱼 “百容1号” 等养殖新品种,这种经过选育的罗非鱼生长速度比普通品种提高26.8%,专门用于人工养殖。
![]()
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人工养殖的罗非鱼是重要的经济鱼类,而逃逸到自然水域的罗非鱼却成了生态威胁。
这种双重身份也让网友的看法产生了分歧,支持博主的人觉得对付入侵物种不用讲仁慈,反对者则认为不管什么物种都不该遭受虐待。
要弄清这件事的是非,得先搞懂两个问题:鱼类会感到痛苦吗?处理入侵物种可以任性而为吗?科学界其实早就给出了答案。
![]()
利物浦大学的生物学家林恩・斯奈登在研究中发现,鱼类身上有和人类一样的疼痛感受器,夹伤或刺伤鱼体时,这些神经纤维会被激活。
更关键的是,当研究人员给受伤的鱼使用阿司匹林、吗啡等止痛药时,它们因疼痛产生的异常行为就会消失,如果鱼没有痛觉,这些药物根本不会起作用。
这意味着视频中的小鱼被剪掉鱼鳍时,很可能经历了我们难以想象的痛苦。
![]()
从法律层面看,现行法规虽然没有明确禁止虐待水生动物,但《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里说得很清楚,防控入侵物种应当坚持 “风险预防、源头管控、综合治理” 的原则,并没有允许个人用残忍方式处理的条款。
农业农村部在文件里强调,对待入侵水生动物应该采取 “针对性捕捞等措施”,这里的关键词是 “针对性”,而不是 “报复性”。
也就是说,即便发现罗非鱼这样的入侵物种,也该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处理,而不是为了泄愤搞虐待。
![]()
我认为,这件事最让人不适的不是处理入侵物种这个行为本身,而是那种以虐杀为乐的心态。
钓鱼本是一项亲近自然的运动,讲究 “钓获放流” 的体育精神,哪怕遇到让人头疼的罗非鱼,也有更妥当的处理方式,要么直接带走食用(罗非鱼其实是优质蛋白来源),要么人道处理后再丢弃,何必用剪鳍这种折磨人的手段?
退一步说,就算罗非鱼是生态敌人,我们作为人类也该保持基本的恻隐之心,这种恻隐不是对入侵物种的 “仁慈”,而是对自身行为的约束。
![]()
看到这里,你对这件事情有什么想说的吗?
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