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人口城市,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
——合肥市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调研
合肥日报联合调研组
一座城市的规划、建设与治理水平,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将“内涵式发展”确立为城市工作的主线,明确提出“五个转变”“五个更加注重”,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指明了方向。
“如何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7月30日,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提出问题。
对于合肥来说,这既是发展之问,也是必破之题。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以深入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为抓手,合肥正努力探索一条“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治理路径。
合肥城市风光。通讯员 王牌 摄
新考题——
千万人口特大城市的治理考验
当一座城市跨过千万人口门槛,就如同步入一个新的生命周期。今天的合肥,正站在这样的转折点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实现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跨越9个千亿台阶,达到1.35万亿元,城镇化率由66.4%上升到86.4%,常住人口从757.2万人增长到1000.2万人,特别是近三年年均增长17.9万人,领跑全国万亿城市。
速度造就了规模,但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随着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结构逐渐走向复杂化、多元化,城市治理难度不断加大。
畅通二环跑出合肥加速度。通讯员 刘杨 摄
审视自身,有专家认为,从城市规建治角度,合肥还只是一座“毛坯房”,缺乏“精装修”,主要表现在“五个衔接不紧密”:
规划与趋势衔接不紧密,有的规划赶不上变化,一“过审”就“过时”;设计与建设衔接不紧密,有的设计落不了地,有的建设跑偏走样;建设与管理衔接不紧密,重建设、轻管理;管理与经营衔接不紧密,只会管理城市的老套路,缺乏经营城市的新思维;经营与技术衔接不紧密,片面依赖“人手”,先进技术没有用足用好。
去年合肥城市体检调查中,受访群众有超30%反映住宅楼道存在安全隐患,超40%反映高峰期道路拥堵,超50%反映停车位不足,超60%反映物业管理不到位,近70%反映周边运动场地不足或太远……
问题明显,短板突出。当然,合肥作为一座年轻的省会城市,外延式扩张是城市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萝卜快了不洗泥”等现象。
放眼全国,不少先发城市通过精细化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提升了城市治理效率和服务能力。
比如,杭州以“城市大脑”为驱动,实现城市管理从传统的经验式、粗放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南京实施“精网微格”工程,让城市管理到边到底,覆盖城市每个角落。这些做法不仅显著增强了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也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国际经验和城市发展规律,城镇化率处于30%至70%之间时,一般被认为是城镇化快速发展区间。当城镇化率突破70%这一拐点,则标志着城市发展进入转型期,其重心逐渐由关注增量、追求规模和速度,转向关注存量、提升品质与优化结构。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把城市工作重心从‘七分建、三分治’转向‘三分建、七分治’,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表示,对于合肥这样的千万人口特大城市来说,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精细化管理是重要抓手,要以绣花功夫实现城市功能、品质和活力的整体跃升。
思想认识,正转化为实际行动。近期出台的《合肥市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未来三年,合肥将把精细化管理作为城市内涵式发展的牵引性抓手,聚焦文明有序、绿色生态、安全韧性、科技赋能和体制机制五大领域,推动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功能品质、安全韧性、文明素质五个大提升。
合肥市蜀山区琥珀街道奥林花园社区康居时代家园北区经过改造后,停车有序、环境宜人。通讯员 陈三虎 摄
新抓手——
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
上下班的道路是否通畅,老人去菜市场买菜是否方便,家门口有没有可以提供锻炼休闲的公园……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城市治理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从宏大处着眼,于细微处落笔。合肥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在全市拉开帷幕。
交通秩序,是一道困扰市民日常出行的考题。在上海、深圳等先发城市,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文明礼让,车辆停放整齐规范,城区极少有电动三、四轮车占道行驶。
再看合肥,全市汽车保有量已达326万辆,还在快速增长,仅上半年就新注册登记汽车15.4万辆,平均每天新增854辆,一方面是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道路建设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交通需求快速增长的势头;另一方面是行人闯红灯、电动自行车在机动车道违规行驶、机动车实线变道等交通违法现象多发,严重影响交通安全和运行效率。
“为此,我们一手抓工程措施,启动了17处市区拥堵点治理;一手抓管理措施,通过无人机与地面警力的协同作战,实施‘空地一体’执法策略,精准打击交通违法行为。”市交警支队秩序科科长韩松还提出,学习上海、苏州等地做法,从供给与共享两端同步发力,解决路内停车占比过高、挤占动态交通资源的问题——比如,合肥不少新建学校都在操场下方修建了停车场,且使用率不高。家长可通过线上预约的方式,在接送孩子时将车子开进学校停车场,这样就会减少对周边道路资源的挤占。
“空中警察”申请出战,合肥公安不断拓宽无人机实战应用场景。
市容环境,是一面观察城市治理水平的镜子。不少先发城市的市容环境整洁干净,上海270余处高标准保洁区域可以实现“席地而坐”。而合肥一些区域仍存在流动摊点占道经营、背街角落垃圾乱堆、违停车辆随意“挤占”绿化带……市民日常生活被这些“天天有感的小事”所困扰。市城管局局长王成军认为,相较于先发城市,合肥仍处于“治脏、治乱、治差”的攻坚阶段,必须做好“加减法”:减法就是减去卫生死角和不安全隐患,加法就是加上公共服务和规范管理。
推动市容环境从“一时净”走向“一直美”,合肥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作出系统部署,即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坚持点线面结合、市县乡一体。“点”上,重点清理背街小巷、菜市场、老旧小区、拆迁地块等卫生死角;“线”上,重点开展裸露地块、违章搭建等专项治理,全面改善交通沿线环境;“面”上,重点做好公共广场、商业街区等“城市窗口”的深度保洁,打造更多“席地而坐”的城市客厅。
“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心到、眼到、手到、脚到’,要大力推行‘行走一线’工作法,少坐办公室、多到现场去,才能更早发现问题、更好解决问题。”王成军认为,在此基础上,合肥还应该树立“经营城市”理念,通过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品质,进而带动业态升级、土地增值,再通过综合收益反哺城市管理,实现城市管理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让城市管理不仅只是花钱、还能“挣钱”。
公园绿地,是一扇衡量城市宜居品质的重要窗口。不少市民反映,小区周边连个像样的公园都没有,还有些已建成的公园虽然规模很大、但功能体验单一,除了走走路就是跑跑步。
家门口的公园,应该是个什么模样?公园不仅是镶嵌在钢筋水泥中的一抹绿色,更是点亮市民美好生活的载体空间。近年来成都等城市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探索“公园+”,引入市场运营机制,将城市公园转变为融合文化展演、休闲消费与社区活动的活力场所。“公园+”,不仅转变了公园的管理方式,也拓展了公园的内涵与外延。
“我们计划按郊野公园模式,对安徽创新馆周边树林、杂草地进行微改造,引入咖啡、展览等多元服务。”市林园局局长张骏说,合肥将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加快布局小而精的“口袋公园”,科学推动灌木向乔木演替,既做到还绿于民,也让“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成为常态。同时,学习借鉴先发城市经验,创新探索“平面+”与“垂直+”复合开发模式,积极引入市场化运营,嵌入创意市集、轻运动空间、艺术体验等多元业态,将公园打造成市民触手可及的城市公共空间。
南淝河五道弯半岛公园。记者 王浩 摄
新机制——
高位统筹 多元共治 数智赋能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既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机制创新。面向未来,合肥城市治理水平如何迈向更高台阶?答案,就写在一步步地探索与创新之中。
高位统筹是重要前提。上海、南京等地通过制定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实体化运作的体制机制,有效解决跨部门协调难题。目前,合肥正在探索建立“高位统筹+常态调度+专班推进”机制,搭建“一委两办一平台”运作体系(城管委、规委办、城管办、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
“关键一条,就是做实,建立‘大综合一体化’的城市治理体制机制,变‘九龙治水’为‘一龙管水’。”市城管局副局长刘小正说,还可以借鉴先发地区的“城市管家”模式,将市政管养、环卫保洁、垃圾清运和绿化养护等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项目,整合打包统一对外招标,避免职责交叉、界面不清、推诿扯皮等问题。
改造后的龙飞明珠花园小区,随处可见绿化景观。
多元共治是核心要素。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从上海创新探索“市民圆桌会”,到西安建设“完整社区”,再到雄安新区组建“微网格员”队伍,国内多地正在创新拓展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方式方法。
“我们正在积极破题,希望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做实网格管理、完善‘吹哨报到’等机制,推动管理和服务向基层下沉,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城市的每个‘神经末梢’。”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表示。
广大市民既是城市文明的享受者,也是文明城市的创造者。今年以来,合肥大力开展“窗帘之约”“我爱我家,我爱合肥,礼让文明”与“30分钟改变你的回家路”等志愿服务活动,并通过有奖举报、随手拍等方式,引导市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参与城市管理。
“这些举措有利于发挥润物无声作用,激发市民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今后,要考虑建立常态长效的市民参与机制,进一步增强市民的参与感、认同感、归属感。”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云飞建议。
数智赋能是关键举措。素有科创名城之誉的合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让科技打头阵,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道重要课题。
无人机低空飞航巡查模式,实现“机防+人防”;引入潮汐车道机器人、探测雷达,将智慧交通场景融入日常……目前,合肥正在探索将先进科技引入城市管理中,并取得一定成效。
然而,受传统思维与工作方式的影响,一些管理方法仍难以摆脱路径依赖——习惯于沿用熟悉的老办法、旧手段,对新的科技应用往往“不敢用”“不会用”,数智赋能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仍面临众多堵点。
城市治理一张图。“我们要借鉴深圳等地做法,加快搭建智能城市底座,拓展智慧场景应用,实现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城市运行‘一屏统览’,市民服务‘一网通办’。”刘小正说,数智赋能可以让城市治理拥有“千里眼”“顺风耳”,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管理水平与效能。
城市精细化管理,是一场考验魄力的“攻坚战”,还是一场系统推进的“总体战”,更是一场坚持不懈的“持久战”。尽管合肥在一些地方已经有所破题,但距离完全解题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合肥是‘创新的天地’‘养人的地方’,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既要有科技高度,也要有民生温度,必须秉承‘全生命周期’的城市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投资融资一体化、建设运营一体化、收益风险一体化,加快培育一批‘城市运营商’,携手引进更多‘城市合伙人’,让创新愉快更愉快,让养人之城更养人。”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如是表示。
城市之美,在于精致;城市之治,在于精细。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功能品质、安全韧性、文明素质,从“外貌”到“内在”,从“有形”到“无形”,合肥将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为抓手,锚定“五个大提升”的方向,努力做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安徽首个潮汐变道机器人在肥“上岗”,仅需40秒就可为车辆“变”出“新”车道。
来源 | 合肥日报
审核 | 朱琛琛 责编 | 吴亚晓岳 编辑 | 张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