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月11日晚上十点,我照常把娃哄睡,打开电视想找点动静。
腾讯视频首页大红海报——《赴山海》,右上角一个“爆”字。
我随手点进去,顺手看了眼数据:首日市占率16.8%,相当于把同期所有剧加一起再砍半。
那一刻,我心里“咯噔”一下:这剧,成了。
可还没高兴两秒,豆瓣小组的吐槽也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滤镜土黄、节奏拖沓、穿书系统太出戏。
我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考公:笔试成绩第一,面试却差点被翻盘。那种“高开”带来的不是爽,是悬着的一口气。
2
我把六集一口气追完,最打动我的不是打戏,是第二集结尾。
成毅演的肖明明穿越成萧秋水,站在破庙门口,愣愣地看着天上的月亮。
他自言自语:“原来我笔下的江湖,也有风,也有草,也会冷。”
那一瞬,我鼻子酸了。
写材料的社畜、带娃的宝妈、996的程序员,谁没幻想过“如果我写的人生能成真”?
剧里的系统提示音“叮——”响起,我却像被戳了一下:
我们拼命加班、考证、投简历,不就是为了改一改命运这本“原著”吗?
3
可观众并不原谅“慢热”。
第三天,我刷到一条短评:
“首日16.8%,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配图是弃剧按钮。
我点进他主页,发现他也曾是《莲花楼》的五星自来水。
原来,大家不是对成毅苛刻,是对“武侠”这两个字自带滤镜。
武侠要快意恩仇,要鲜衣怒马,最好第一集就拔刀、第二集就吐血。
现在你给人家“系统说明书”看六集,自然有人掀桌子。
就像领导让你写汇报,你说“前六页是背景,第七页才有结论”,他也能掀桌子。
4
我反倒没弃。
第六集后,剧情开始收紧:萧秋水被师兄出卖,肖明明在系统里疯狂删改剧本,却越改越糟。
屏幕外,我跟着揪心——像极了年底做预算:
多报一点,被老板打回;少报一点,项目没粮。
“掌控感”只是幻觉,生活总有bug。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编剧的野心:
他想说的不是“江湖”,而是“写江湖的人”。
这很冒险,因为大多数观众只想痛快,不想“被上课”。
5
数据也在印证“危险”。
第四天,市占率掉到11%,豆瓣开分5.9。
超话里,粉丝忙着“反黑”,截图、安利、做数据;
路人却吐槽:“吹得那么神,就这?”
我站在中间,像看两个自己在吵架:
一个说“给它时间”,一个说“别绑架我时间”。
最后,我把评分页面关掉,默默点了个“追剧”。
不是因为我被谁洗脑,而是我想起当年那个笔试第一、面试被刷的自己——
我也需要一点时间,把“高开”变成“稳走”。
6
第七集预告里,萧秋水提刀站在瀑布前,说:“这一次,我不删了,我认。”
我眼眶又热了。
认什么?认自己的局限,认故事的走向,认所有不完美。
那一刻,我决定再陪他走十集。
哪怕它最后真的“高开低走”,至少我记住了那句台词:
“江湖不是写给别人看的,是写给自己活的。”
7
写这篇文章时,我收到闺蜜微信:
“弃了,太磨叽。”
我回她:
“先别弃,等萧秋水真正输一次,你再决定要不要看他怎么赢。”
就像等自己——
等那个写错方案、被客户骂、被娃吵醒的自己,怎么在天亮前重新把PPT存盘。
8
《赴山海》能不能保住16.8%的荣耀,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人生很多“首日辉煌”都只是起跑:
高考状元、婚礼誓言、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
真正决定质量的,是后面每一天的“留存率”。
所以,我给剧点了“追剧”,也给自己点了“继续”。
愿我们都能把“高开”变成“常亮”,哪怕最后只有6.0分,也亮得真实,亮得自己认账。
9
如果你也在追,别急着打五星,也别急着打一星;
先一起走到结局,再回头看——
那16.8%,到底是烟花,还是灯塔。
【感谢关注,本文为个人见解,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