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时看古装剧,是不是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江湖侠客走进一家路边小酒馆,豪气地一拍桌子:“小二,来二斤熟牛肉,一壶好酒!”或者,某个家境看似普通的角色,餐桌上也是几菜一汤,有荤有素,吃着白米饭或者白面馒头,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些画面看得多了,我们脑海里可能就形成了一个印象:古代人生活虽然没有我们现在便利,但吃喝方面似乎还不错嘛。
![]()
可如果我告诉您,这些场景绝大多数都是经过了影视剧的“美颜”和“滤镜”,是编剧为了剧情需要而创造的幻象,您会相信吗?今天,咱们就来聊一个扎心的话题:古代的穷苦老百姓,他们平时到底吃的是什么?这个真相,可能和您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白米饭?那是奢侈品!
咱们先从最基础的主食说起。在古装剧里,无论贫富,角色们碗里盛的似乎都是晶莹剔透的白米饭,或者白白胖胖的大馒头。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对于绝大多数底层百姓而言,这简直就是逢年过节才能见到的奢侈品。
![]()
那他们吃什么呢?答案是粗粮和杂粮。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占据穷人餐桌主角位置的,是我们现在为了健康才偶尔会吃的小米(古代称之为粟)、高粱、豆子、黍米等。这些作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耐旱、耐贫瘠,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产量也相对稳定,是那个生产力低下时代里,穷苦人家赖以活命的根本。
这些粗粮口感粗糙,难以下咽,远不如精米白面好吃。老百姓通常会把它们煮成糊状的粥或者做成粗硬的窝头。我们熟悉的小麦,虽然在汉代就已经普及,但把它磨成精细的白面需要复杂且昂贵的工具,所以白面馒头和面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同样是富贵人家的专利。至于水稻,受限于南方的种植环境,在宋朝以后才逐渐普及开来,但对于北方的穷人来说,依然是难得一见的稀罕物。
![]()
在遇到灾荒战乱的年景,连这点粗粮都吃不上。史书中记载的百姓 “食草根、啃树皮”,甚至去吃一种被称为“观音土”的黏土来填肚子,那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悲惨历史。
野菜当家,肉是奢望
聊完了主食,咱们再来看看配菜。影视剧里,哪怕是穷人家的饭桌,好歹也得有两个小菜吧?一个炒青菜,一个炒鸡蛋,看起来简单,但在古代,这已经算是“小康”水平了。
![]()
对于真正的古代穷人,他们的“菜”主要来源于两个地方:自家菜园子和野外。菜园子里种的,无非是些萝卜、白菜、韭菜、葵菜(一种古代常见的蔬菜)等易于生长的品种。种类单调不说,产量也有限,尤其到了冬天,新鲜蔬菜更是想都别想。
因此,挖野菜就成了穷人补充餐桌的重要方式。那些我们现在偶尔尝鲜的荠菜、蒲公英、马齿苋等等,在古代却是实实在在的“救命菜”。它们不需要成本,只要勤快些,总能从田间地头、山野河边找到一些,用水焯一下,就能当一顿菜。
![]()
那么,老百姓最关心的肉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古代绝大多数穷人而言,吃肉是一种极为奢侈的梦想。影视剧里动不动就“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场景,纯属虚构。在真实的历史中,普通家庭一年到头可能都难得闻到几次荤腥。只有在祭祀祖先或者过年这样最重大的节日里,才可能咬咬牙,买上一小块猪肉,全家人分着解解馋。
您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吃牛肉、羊肉?那就更不可能了。在以农为本的古代,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私自宰牛在很多朝代都是犯法的。
![]()
羊肉则一直价格高昂,是贵族阶层享用的美食。相比之下,猪肉在宋代以后虽然逐渐平民化,但依然不是普通人能日常消费得起的。可以说,“肉”这个字,对古代穷人来说,更多是一种遥远的念想,而不是日常的食物。
盐比米还贵的日子
看到这里,您可能会想,就算食材简单,只有粗粮和野菜,那多放点调料,做得好吃点总行吧?很遗憾,这个想法在古代同样难以实现。因为在古代,连最基础的调味品,都是一种奢侈。
![]()
咱们就说盐。在现代社会,盐是最便宜不过的调味品,但在古代,它可是关系到国家财政命脉的战略物资。历朝历代的政府大多对盐实行专卖制度,也就是官方垄断经营,层层加税,导致盐价奇高 。在很多时候,“盐比米贵”绝不是一句夸张的形容,而是残酷的现实。穷苦人家买盐,都是一小撮一小撮地买,做菜时也只敢放一点点提味,很多时候为了省盐,饭菜都是寡淡无味的。
![]()
除了盐,像酱、醋、油这些我们现在厨房里的常备品,在古代对穷人来说同样珍贵。尤其是炒菜需要用到的植物油,其普及也是相对较晚的事情。在宋代以前,人们主要的烹饪方式是蒸和煮,做出来的菜肴基本上就是“水煮菜”,味道可想而知。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炒菜”,那种热油爆香的浓郁风味,是古代穷人根本无法想象的。
所以,古代穷人的日常饮食,不仅食材单调,烹饪方式简单,味道更是寡淡。那种“有滋有味”的生活,离他们实在太遥远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