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人会不满意预制菜,原因可分为实在的,以及文化的。
实在的,则性价比:
“我付了人做菜的钱,你们就热一下?”
然后是担心食品安全营养健康“我怎么知道你这玩意安全不安全?这是进嘴的!” 知情权缺失“你得告诉我这是预制菜!”信息不透明“谁知道你是现做的还是预制菜?”
许多家长自己能忍预制菜,但不希望孩子吃,就是担心这个。
老辈人习惯菜要现做才鲜,“你看不见的地方,天知道多少偷工减料”。对许多老人而言,店里坐着,看厨师锅铲飞舞,本身就是种乐趣。
文化上的,则大家希望在吃东西时,能获得一点,不那么物质流水线的慰藉。
我自己成长在食品工业化还没成型的时代,亲历的是烟熏火燎的时代。小时候早起上学,爸妈来得及就做碗泡饭,就点下粥菜:盐拌豆腐、煎蛋、萝卜干、酱菜、昨天剩的鱼汤冻。奢侈一点的,肉松。夏天,咸鸭蛋。
萝卜干或酱菜可以是自家腌的,可以是买的,但只要稀饭是现成的就好:吃个热乎。
来不及,出门吃豆浆油条小馄饨。
放学回家,爸妈在厨房里忙完了:米饭,炒青菜小白菜蓬蒿菜,夏天排骨炖冬瓜,冬天排骨炖萝卜,偶尔红烧肉,周末可以吃到鸡汤鱼汤,过年可以吃到买来的卤牛肉和羊肉。春天可以吃到腌笃鲜,炖的时候小火咕嘟了快一个钟头,连收汤的火候都得盯着。实在太忙呢,蛋炒饭,酱油汤加点葱花,也过去了。
我爸妈不是什么大厨,做的饭并不比外头店里做的好吃,炖的肉也并不比外头买的卤牛肉好吃,但吃着觉得,“是在正经吃!”
我自己下厨给自己做饭时,不讨厌预制菜。真做过菜的都知道,下锅不麻烦,麻烦的是备菜;更麻烦的是隔段时间去买菜,心里还得盘算“这个洋葱怎么消耗掉”、“这个鸡腿肉打折可以用来做什么”。预制菜对提供菜的那一方,友好了很多。
《孤独的美食家》漫画有一章,有个老板提供茶泡饭,就直接把袋装茶泡饭泡热水端出来,主角也认了。一笑。
但我确实能理解不喜欢预制菜人的心理——还不只是价格,“我花了钱你却拿预制菜敷衍我”——而是“人做给人吃的”与“工业流水线喂人的”之分。
预制菜太规整了,包装上印着精确的加热时间,倒出来是匀匀当当的块儿,咸淡一丝不差,整齐得像工业品。
人有种“我花了钱就该你现做”的心理,并不一定是乐意看厨师忙活,深一点,是希望感受到烟火气,希望有做饭人的心思。加班夜自己煮碗面,打个蛋、撒把葱花,那也是“我下功夫了”的踏实。所以亲戚自家做的酸汤、自家摘的枣子、自家画的卡片,会比店里买的酸汤、包装好的枣子和印制的卡片更动人。
更深一点的心理:
我们活在工业社会里,但在下意识抵抗所有的工业异化。
大家都不想当流水线螺丝钉,如果不幸当了,那至少每天有一会儿时光属于自己,让自己觉得自己还是个人。
就像你宁愿绕远路去巷口那家老面馆,也不想吃楼下便利店的速食面。
不是差那几分钟,也许是老面馆老板煮面时,会多给你加一勺自己熬的辣油,说记得你喜欢辣口。
甚至真迫不得已,在家煮泡面,人也会想稍微出格一点点:加个蛋也好,加一两片火腿肠也好,都比原封不动泡出来的面要好。
这多出来的一点,不只是口味,还有一点坚持:
“我还是个人,我在被好好对待,吃一口人做出来该让人吃的东西,而不是被流水线敷衍的牛马。”
如果不幸必须低头流水线食槽,却还不被告知蒙在鼓里,那就实在太惨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