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晚,荣昌区昌元街道园丁新村5位居民在暴雨来临前有序转移。这场看似平常的疏散,背后是荣昌区应急管理从“被动救灾”向“主动防灾”的深刻变革。
改变始于“空天地”一体化数字应急网络的构建。在曾受“8·10”暴雨影响的园丁新村等重点区域,31套高位“鹰眼”视频监控实时传输画面至区应急指挥中心,动态更新的风险隐患台账与专业通信设备组成预警体系,让信息精准触达需转移群众。
这一网络依托荣昌区投入的2900余万元应急设施设备建成,重点向基层倾斜,成为重庆市首个立体化应急通信网络。
盘龙镇防汛网格员的工作因科技而变。“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老邓手持数字应急智能系统说,水位异常时系统自动报警并定位河段,北斗定位与视频监控让全镇河流状况实时可控,巡河效率和精准度显著提升。
“数字系统让研判决策更及时。”镇应急办负责人表示。
在预警与监测基础上,荣昌区创新“以车带库、动态预置”机制,将285台套专业救援设备提前部署高风险区域。
“以往调运物资耽误时机,现在‘物资跟着风险走’。”荣昌区应急救援中心负责人介绍,9月11日强降雨中,预置的冲锋舟、排涝泵车虽未启用,却实现了“无急可应”的防灾理想。
“应急管理就得有‘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觉悟。”昌元街道负责人说。从区领导一线指挥到镇村干部“人盯人”转移,从多部门联合值班到救援力量一级备勤,层层落实的响应机制让安全防线更牢固。
9月12日雨歇,居民安全返家,小区无积水险情,生动诠释了“防重于救”的理念。(吴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