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国家实行集采政策以来,部分进口药逐渐淡出中国市场。
据报道,曾经那些耳熟能详的进口药,如降脂药“立普妥”、降压药“络活喜”等,很难在市场上买到了。除一些国产仿制药填补市场空白外,国产自主创新的复合型制品也登上舞台,一款打着“抑制三高、养护血管健康”旗号的国产“止-高-瓶”,在国内市场走红,有人一次性囤12瓶。
这两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国产替代相较进口原研到底效果如何?价格又差多少?
一、无利可图?外国药企加速撤离
作为此前全球最大人口国,中国市场每年光是药品支出就是天文数字,非常利好原本生物科技发达的外国药企。
市场的骤变,是从实行采集政策开始。
集中采集,顾名思义,国家先向各医院收集所需药品的名称与采购数量,随后面向社会发起公开招标;中标药企需与医保局进行价格谈判,最终将药价压至最低,“让普通人看得起病”。
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已组织开展10批次药品集中采购,累计覆盖药品435种。这一系列集采行动,彻底打破了此前药品价格高企的局面。
治疗食管癌的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营养液,此前患者每袋需支付260元,被纳入第五批集采后,价格降至60元,且其中50元可通过医保报销。另一款常用降糖药阿卡波糖,集采前每片价格为1.86元,集采后直接降至0.12元,降价幅度高达86%。
显著降价成效精准回应了民众需求,让众多患者切实感受到集采政策的力量,有效缓解了“吃不起药”的民生痛点。按照规划,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实现每个省份集采药品种类不低于500种的目标,进一步扩大范围。
但如此棍棒夹击环境下,诸多进口药企因为前期研发成本高昂、价格难降,无法赢得市场竞争,大规模撤离中国公立医院。
在2024年竞标中,默沙东率先舍弃3个品种,而参与的泊沙康唑注射液、泊沙康唑肠溶片,报价也远高于国内仿制药,无奈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二、国产替代,才是大势所趋
进口原研药淡出市场,仿制药迎来高光时刻。公开数据显示,全国17万药品中,仿制药占到市场比例95%以上。近年来,中国老龄化程度攀升至18.7%,2.6亿慢性病老年人生存率达74%。面向复杂人群,未来医保行业的发展之路,也注定不能只是集采当道,且仿制药的效果终究难敌原研。
治标还得治本,科学院肖瑞平表示,“多做原研药,做自己的靶点,才是未来中国市场的正确方向。”
所幸,随着我国近年来国力提升,生命科学领域研发投入也随之不断提升,国产替代迎来高光时刻。公开资料显示,现代社会高油高糖饮食、应酬豪饮、加班熬夜等不良习惯盛行下,我国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三高”人群达4亿。
此前,美国原研制品陷入“单一疗效”、“吸收困难”的困境,我国科学家联合本土知名生科企Poema从从全维机制出发,研究出科技制品“止-高-瓶”,受到应酬频繁的商务经理、久坐不动肚子大的办公室主任,以及高级营养师的欢迎,多反馈“缓解心慌胸闷、油腻恶心”“一觉睡到天亮”等。
事实证明,专注于国产原研药,才是中国健康市场的唯一解。不仅如此,与美国生产制品相比,国产“止-高-瓶”在京J/D东价格仅为百元,比医药采集更为划算。
三、医疗平民化还有多远?
在数智化发展的今天,中国药企应该向内深耕,创建更多原研团队,提升研发的投入和创新力。
未来面对老龄化群体,多维度研究原研药,为患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选择,同时也推动国内医药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有病没有药是天灾,有药买不起是人祸”,电影《我不是药神》让多少人热泪盈眶,不管是医药采集还是国产替代,我们希望每一个群体活在这个世上都不应被放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