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ld Journeys, Beating Futures
在心血管科研前沿,青年医师不仅是创新生力军,更是未来突破的关键力量。为充分展现我国心血管领域杰出青年才俊的学术风采,促进科研经验与思想的深度交流,东方华夏心血管研究院特别策划系列访谈,邀请Cardiology Plus青年编委会成员及科研领域表现卓越的青年医生,分享科研历程与真知灼见,以期发挥其榜样力量,激发更多青年医生的创新热情,共同推动我国心血管领域的学术繁荣与进步。本期特邀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黄晓教授接受专访,讲述其选择主要研究方向的契机与研究体系的构建,探讨人工智能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前景及团队未来计划,分享在血管功能评估设备自主研发与改良方面的最新成果,并就如何平衡临床与科研畅谈心得体会,同时对Cardiology Plus期刊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与期许。
黄晓 教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展青年群星风采
筑心血管学术银河
「心路·研途」
PART.
01
科研之路:始于同型半胱氨酸,聚焦代谢性心血管疾病诊疗
Q
您主要的研究领域是“代谢物质与血管功能评估”,曾在“世界同型半胱氨酸之父”实验室深耕Hcy相关研究,后来又扎进现场流行病学临床研究,能否分享一下这些研究方向最初吸引您的契机?
黄晓教授:我极其幸运地师从多位不同领域内的顶尖专家,成为一名接受临床医学、基础科学、现场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综合训练的医者。从进入“世界同型半胱氨酸之父”实验室开始,我与“21世纪的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 这一代谢物质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致力于基础、临床、流行病学三位一体的研究、创新与转化。十余年来,聚焦心脑血管疾病高患病率、高死亡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的严峻形势,针对国人特殊疾病谱特征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高血脂这一科学问题,我们以“代谢性心脑血管疾病”为切入点,从基础研究、人群防控、精准诊疗三个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Temple university心血管代谢中心求学期间(2010-2013年)与Hong wang教授和Xiaofeng Yang教授
硕博期间,我在天普大学代谢研究中心Hong Wang教授的代谢中心工作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显著抑制血管再生,导致心肌梗死后生理性血管新生代偿机制受阻。这一发现让我迫切想验证其在中国人群中的普适性。机缘巧合,2013年回国入职首日,我便收到导师程晓曙教授“前往连云港”的指令,随即一头扎进农村基层,摸爬滚打,开启了三个多月令人终身难忘的调研之旅,而此行恰是参与霍勇主任为PI的“管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研究项目。临床研究与流行病学研究的崭新领域令我深受启发。临床实践的锤炼推动我从一个懵懂的医学生向始终以“临床医学科学家”为目标的自我定位转变。感恩遇见领域顶尖专家们牵头的研究,难忘因为同一任务从天南海北汇聚在一起的伙伴们,凭借专业知识,共同攻克难题,分享最新知识,最终圆满完成任务。如今,我们团队继续致力于国人代谢性心血管疾病诊疗,在血管损伤与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道路上持续探索前行。
博士毕业答辩导师程晓曙教授(2013年)
与领域顶尖专家们一道在我国农村地区开展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2013-2017年)
PART.
02
探索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病精准医疗,形成“临床-科研-临床”体系
Q
您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多个顶尖医学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能否分享一下您最有感触的科研发现?
黄晓教授:我觉得是对个体化医学也就是精准医疗的探索。我们系统研究了我国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环境、营养病学、基因组学,基于代谢相关生物酶基因修饰,对中国高血压患者体现出的特殊病理生理过程开展精准诊疗,实现精准获益。我们深入分析了关键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基线同型半胱氨酸/叶酸水平、补充叶酸精准剂量等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的修饰作用。这些工作为临床个体化诊断和治疗,以及将防控关口前移奠定了基础。上述研究成果形成了“由科学问题带动临床研究探索,继而深入基础研究,再反哺临床诊疗”的良好体系,该体系有助于实现精准干预,逆转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造成的不良预后,延缓心脑血管疾病进展。
顶尖专家们亲临江西婺源指导当地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工作(2018年)
参与心血管健康研究院泛血管中心、心血管代谢联盟组织的多项共识撰写工作
PART.
03
AI心血管领域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将探索模型验证与影像智能化解读
Q
人工智能(AI)是近两年的热门话题,您在2022就发表了机器学习相关研究结果,您如何看待AI在心血管领域的发展前景?未来是否还会开展相关研究?
黄晓教授:AI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尤其在疾病预测、影像识别、个性化治疗和临床决策支持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我们在2022年发表的研究主要聚焦机器语言学习在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中的应用,相对粗浅地通过整合多模态数据(如电子健康记录数据、相应的生化指标等)构建了预测模型,研究重点更多放在不同机器语言学习方法的应用和比较。
我们认为,AI在心血管领域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在精准风险分层与早期预警方面,AI可通过动态分析患者长期随访数据(如可穿戴设备监测的心率、血压、心电图等),实现实时风险评估,对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急性冠脉综合征等急重症的预警价值尤为突出;在个性化治疗与预后优化方面,AI能整合临床、分子和药物反应数据,为患者推荐最佳治疗方案,如代谢综合征、心血管-肾脏-代谢(CKM)综合征的代谢干预策略或药物选择。
未来我们计划在以下领域深化探索:(1)前瞻性多中心验证:推动AI模型从回顾性研究向真实世界应用过渡,跨机构数据协作,如与电子病历(EMR)系统深度整合。(2)医学影像智能化解读:在冠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心脏磁共振成像(MRI)、超声心动图等领域,自动量化斑块负荷、心肌应变等参数及其与代谢的相关关系。
PART.
04
聚焦血管功能评估设备,自主研发与改良并驾齐驱
Q
您还带领团队对血管功能评估设备等进行了改良创新,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黄晓教授:我们致力于心电、血压等血管功能评估设备的改良与革新,在临床医师、临床研究、队列探索三位一体的工作中,系统阐释了代谢物质与机体血管功能评价之间的联动效应,据此构建“代谢状态内环境综合评价血管功能体系”。团队共同推进信息技术与医疗的深度融合:通过创新血压监测技术,自主研发“无充气式动态血压测量仪”;并进一步设计研发“心脏参数动态血压精准监测器械发明与诊疗平台”。同时,与常年合作的科技公司团队共同自主研发便携式自动体外除颤器,并改良“无创中心动脉压检测仪”、“脉搏波传导速度检测仪”等多种血管功能评估仪器,打入国际市场。上述系列产品已在多个大型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研究现场及医院开展试用验证。
PART.
05
临床与科研的平衡:紧扣闭环课题,夯实团队基础
Q
您在临床工作同时,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都获得了丰硕成果。想请您分享一下在临床与研究平衡方面有哪些独特的经验或心得?
黄晓教授:平衡临床工作与科研探索确实是每位医生-科学家(Physician-Scientist)面临的共同挑战。我的经验在于:第一,聚焦自身研究领域,不盲目追逐热点,坚持从临床痛点中提炼科学问题,并且只做能实现“临床→科研→临床”闭环的课题。第二,重视团队能力建设。若团队成员以专培学生为主,可能并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和延续性。可以采取的方法是着重“生物统计学”培训,磨刀不误砍柴工,先训练掌握方法,再开展具体课题研究。
PART.
06
建言献策:设立特色专栏、组织热点争鸣、促进数据共享、培育青年英才
Q
作为Cardiology Plus期刊的青年编委,您认为期刊在推动心血管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创新成果传播上可以发挥哪些作用?您对期刊未来的发展有何期许或建议?
黄晓教授:我认为期刊的核心作用是搭建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或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设立并宣传“特色专栏”,如“AI与心血管医学”、“心血管再生工程”以及“代谢心血管疾病”等,鼓励医工交叉研究,推动人工智能、生物材料、可穿戴设备等技术与心血管诊疗的深度融合。第二,组织“热点争鸣”专题,针对争议性问题,邀请国际专家多视角讨论,激发学术思辨。第三,建议杂志可基于现有中心数据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家”,开放科学实践;推动科学的成体系的“数据共享”政策,将原始数据或代码存在杂志系统中,提升数据可重复性。第四,为首次投稿的青年作者提供“预审稿辅导”,即由编委一对一指导论文逻辑与图表优化;并设立“青年研究奖”,奖励在临床创新或方法学上有突出贡献的早期研究者。
问
答
Q
论文“小白”医生想发第一篇SCI,您会建议他先做什么?
A
看文献,认认真真看领域文献。
Q
熬夜时您通常喝什么饮料/吃什么零食“续命”?
A
蕃茄味薯片。
Q
论文修改最多的一篇达到多少次?
A
50次。
Q
您最想提醒科研萌新们避开的“深坑”是什么?
A
要找科学问题,而不是去找热点。
Q
用一段话来概括您的医学科研之路?
A
医学道路上最想说的话:我要感恩,如此的幸运,有关心帮助自己的长辈,师长;有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同事、同学;有呼之即来,招之即去的死党;有默默关心,随时伸出援手的朋友。
Q
从医多年,您始终坚守的职业信念或座右铭是什么?
A
时刻告诫自己:医者,命之所系;大医,大仁。
专家简介
黄晓 教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留美联培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心内科科主任助理。天普大学心血管研究中心、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访学。省部级人才,江西省普通高校金牌名师。
美国心脏病学会FIT ACC 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委会委员,中国心血管代谢联盟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心血管健康研究院青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精准检测学组组员,江西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委会秘书长,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样本库分会主任委员,江西省整合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代谢性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与基础、临床研究,曾在“世界同型半胱氨酸之父”实验室研究Hcy导致内皮功能失调及血管再生抑制,有着完整研究体系。研究方向涵盖血管功能评价、营养病学及基因组学。
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10余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及1项“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及院级项目5项,与国内外顶尖团队长期合作,作为重要研究者参加国家新药创制平台重大项目“脑卒中一级预防CSPPT研究”,“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的转化医学研究”等,致力于国人特殊心脑血管疾病疾病谱的诊疗探索。已发表论文39篇(一作/通讯),发表于ATVB、Neurology、J Biol Chem、JACC等经典杂志,总被引1950次。担任JGC等杂志Associated editor。协助国际营养学杂志Precision nutrition杂志组稿工作。
创新研究成果获得:CNAHA/ACRE/CAAC美国华裔医学会心血管研究青年学者特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st),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th), 二等奖(4th),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首届全国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创新大赛组委会大奖。
欢迎扫码获取期刊更多信息
全面工作
传播矩阵
FOLLOW US
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电话:0512-68295918
邮箱:info@ccahouse.org
网址:https://www.ccahouse.org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水坊路36号姑苏会平江馆心脏之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