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得不承认,相比智驾技术的复杂博弈,作为智能汽车另一根支柱的智能座舱,始终是最前沿、最激烈的“内卷战场”。
相比开起来才能感受到的产品性能,座舱体验关乎消费者拉开车门那一瞬间的感受,自然成了各大车企努力捕捉的锚点。
副驾屏、中控屏,后排屏、天际屏…… 在新势力以及其他一些新能源品牌的宣传片中,屏幕似乎成了最直观体现科技的符号。过去几年中,关于座舱人机交互的这场竞争几乎被“屏幕”绑架。
但问题是随着汽车上的屏幕越多,驾驶者和车辆的沟通方式似乎并没有更高效。信息分散、操作复杂、注意力被切割,反而制造了新的负担。
于是出现了一个悖论:
智能化本应让驾驶更轻松,却在越来越多的屏幕堆叠下,变得愈发繁琐。
![]()
宝马显然并不认同这种逻辑。
在新世代车型上,它没有像其他豪华品牌开卷“更大、更炫”的屏幕,而是选择了一条看似逆行的道路:全景 iDrive——一套包括视平线全景显示、括3D抬头显示、超感智控方向盘以及BMW向心中控等前沿技术所共同构建的贯通视觉、触觉和智能交互的全新体验。
所以首先要明确,全景 iDrive是一整套宝马对于新汽车车内空间人机交互的全新理解实践,而不是简单的将其理解为视平线全景显示的简单炫技
任何照抄或者认为一个视平线全景显示就是宝马全景 iDrive全部设计巧思与突破的理解,本质上都没有认真思考过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机交互。
要讲清楚宝马的全景 iDrive,必须要回到宝马对于车内人机交互的思考实践当中:
2001年,宝马在7系上推出了iDrive旋钮,用来解决“按键过多”的困境。彼时,触摸屏还停留在实验室设想阶段,车内几乎所有功能都依赖于密密麻麻的物理按键。宝马首次用一个旋钮整合中控操作,驾驶者只需通过旋转和按压,就能在不同功能之间切换。这一设计大幅简化了操作流程,减少了驾驶时在各个按键间反复寻找的负担。
2003年,宝马在5系上率先量产HUD,将车速和导航等关键信息直接投射到驾驶者眼前。借鉴自战斗机的显示技术,这一设计让信息仿佛悬浮在路面上,无需低头即可读取。驾驶者只要保持视线向前,就能随时掌握核心信息,大大降低了行车过程中的分心风险。
2015 年,宝马首创“五维人机交互”,首次将手势与语音操控结合,为驾驶者提供了比物理按键和触控更自然的操作方式。这一尝试很快被众多后来者效仿,并延续至今,依然是智能座舱中具有创新空间的发展方向。
2021年,宝马首创一体式悬浮曲面屏,以无缝宽屏的形式呈现信息,带来更沉浸的视觉体验。
到了2024年,又推出“零层级交互”,让核心功能无需层层点选即可直达,同时智能个人助理(IPA)的响应速度提升约 10%,使人机沟通更直接、更高效。
纵观宝马二十余年的座舱人车交互技术的革新轨迹贯穿着同一个问题:
技术不能是冰冷的功能堆砌,需要让科技真正理解并服务于人,服务于驾驶者。
所以,今天的全景iDrive,并不是宝马心血来潮的发明,而是二十余年交互逻辑的自然延伸。
如果说奔驰的执念是把座椅做得更舒适、氛围更豪华,那么宝马的执念就是:
人与车之间的沟通能不能更纯粹、更顺眼。
![]()
全景iDrive 正是这种执念的产物,它并不是单单指宝马首次量产的视平线全景显示,他还包括3D抬头显示、超感智控方向盘以及BMW向心中控,共同构建了贯通视觉、触觉和智能交互的全新体验。
外界对全景iDrive 最大的质疑,集中在那块横贯驾驶区域的视平线全景显示系统:
会不会太大、太显眼,反而干扰驾驶?
但需要强调的是,在新世代车型上,宝马已经取消了传统仪表。驾驶者正前方的视平线显示,并不是“多出来一块屏”,而是取代了仪表,承担车速、续航等核心信息的呈现。它并非简单的“加屏”,而是一种交互逻辑的再造。
从实现效果以及功能创新点上来看,视平线全景显示系统,不是通过屏幕实现的,而是通过向非平行的至少两个投射方向投影成像,突破传统显示局限,实现了横跨前挡风玻璃宽度的震撼显示效果。
根据宝马披露的信息,这个系统拥有超1米的超宽视域,成像面积达40英寸,支持100,000:1图像对比度与4K级超高清画质,即使环境光再复杂,也能确保每种颜色都饱满、每个图像都清晰可见。
相比目前一些新汽车企业借鉴宝马这一理念,实现功能落地的企业来说,虽然最终实现了横向大范围显示,但仍停留在传统的显示技术上,相当于只是将屏幕做了功能形状创新。
![]()
任何的创新,都要付出成本,实现某种目标的达成。有人好奇,宝马费劲打造这样一个交互显示系统的目的是什么?这仍然要回到宝马对于人机交互的理解上,也就是所谓的以驾驶者为中心。
要知道,传统仪表先天存在一个安全悖论:驾驶者要查看信息,就必须让视线离开道路——眼睛下移,甚至微微低头。这是所有带有仪表盘汽车上,人车交互都难以规避的矛盾,这是无论酷多有质感的屏幕也解决不了的问题。
新世代车型,宝马取消了仪表盘,如何让驾驶者更加准确且安全的捕捉到车辆必要的驾驶信息?宝马的做法是,把这块“必看”的信息区域,搬到挡风玻璃下沿。相比传统仪表,它减少了视线的大幅上下移动;相比一些新汽车搞出的“天际屏”,它更接近视平线本身。天际屏本质上只是把传统仪表换成窄边框屏,位置依旧在方向盘附近,宝马的方案才是真正让信息落在自然视野下缘。
即便如此,宝马也清楚驾驶者在路面和车辆信息之间的焦点切换无法完全避免,因此保留了3D HUD,把导航、路况和预警放在远焦点,作为补充。
![]()
宝马还在全景iDrive中引入了“视觉锥”理念:
如果从方向盘两侧划出一条斜线,驾驶相关的信息始终被限制在这个核心视野区域;而娱乐、舒适功能则被推到外围。
这样一来,显示逻辑与人眼在道路驾驶中的“近宽远窄”规律保持一致,把分心风险降到最低。
包括新时代车型上的中控屏幕,这是目前业内最大的异形频幕。为什么要耗费资源开发这样一个形状的屏幕,答案依然是为了驾驶。屏幕左右两侧向驾驶员倾斜17.5°。因为斜向驾驶员侧的中控屏幕,会将驾驶员的视线,继续引导在视觉锥的观感之中,服务于驾驶。
![]()
所以你会发现,全景iDrive在信息的呈现上,通过3D效果HUD、视平线全景显示、中控屏幕这三者,实现了从低向高、从近到远的视觉层级布置。驾驶员该了解掌握的信息,一定会以合适不打扰的方式,出现在应该显示的地方。
在内容的呈现上,目前已经确定中国量产的新世代版本将全面接入中国主流包括DeepSeek、阿里斑马等AI生态,为中国用户带来更加多元的内容服务。
![]()
如果一句话来评价,全景iDrive是目前豪华品牌中,对人车交互思考最深的方案,没有之一。但凡有质疑,只能证明对于人车交互的理解,还没有进入到全新的时代。作为一个豪华品牌,宝马始终思考的是如何用自己对技术的理解来塑造豪华品牌在电动时代的标杆,而不是跟在别人的后面模仿。
由于中国国内的新时代车型需要道2026年才会面试,面向中国消费者,宝马拿出的全景iDrive是否好用?它会不会像当年的 iDrive一样,从被质疑到最终成为行业共识?现在谁都没法下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新汽车的道路上,宝马并没有选择逃避。
之前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曾对媒体直接表示,宝马的DNA是驾驶体验,宝马的品牌底色是创新不停。宝马永远不认为屏幕越多就是交互越强,屏幕越大就是科技越强。
这番话的另外一层意思其实是,在人机交互的体验上,老牌豪华是没有办法比中国企业玩出更大的花。如果宝马走到这个路线上,没有未来。
回头看百年宝马的路径:
• iDrive 刚推出时也曾饱受批评,今天却成了几乎所有车企的标配;
• HUD 早期被认为是噱头,如今已普遍存在于十几万元的家用车上。
历史证明,宝马习惯在人机交互的“争议点”上下注。这一次,它把筹码放在了全景iDrive 上。
全景iDrive 不一定是“最好的答案”,但它是宝马最原创,最真实的答案。
而在一个人人都在跟风的时代,坚持走自己基因里延伸出的必然道路,本身就足够说明问题。宝马的选择,既是一种执念,也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对“未来驾驶”更纯粹定义的尝试。最终答案,或许只有市场能给出,但宝马已经把问题抛给了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