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想造民用高压氧-舱?再等100年吧!”
——过去20年,西方企业以傲慢姿态,“独享”民用高压舱市场。资料显示,他们将氧-舱披上“时光回溯”的外衣,以高达1400万元一台的天价,疯狂收割国内需求人群,垄断80%的市场份额,俨然把市场当成“提款机”。
在这样的格局下,国内不少想优化状态的高净值用户只能被动接受。上海一位制造业老板三年前入了一台日产民用舱,价格高昂,但压强只有1.3ATA,用下来几乎和普通吸氧差别不大。他无奈地对朋友吐槽:“钱花了,体验却远不如宣传。”类似的故事在长三角的富人圈并不少见。
问题随之而来:用户花高价买进口,换来的却是有限体验;而在这场看似铁板一块的市场格局里,中企有没有机会翻盘?
事实上,答案要追溯到过去几十年的技术格局。
长期以来,西方和日本企业牢牢掌握着民用高压舱的话语权。欧美品牌依靠科研先发优势,不断将实验室中的科技包装成“前沿科技”,在30-70岁中老龄市场精准收割需求。
日本厂商则另辟蹊径,主打所谓“家用”,但压强普遍在1.1—1.3ATA之间,效用缺乏科学支撑。很多人还记得,十几年前,一台日系家用舱进入市场,价格能被炒到上千万元,但1.3 ATA的水平根本无法产生效果,无数用户无奈调侃:“比豪车还贵,但效果却摸不着。”
然而即便如此,这些设备依然能进入国内高净值家庭和会所,像是外滩的私人胜地,或者郊区的高尔夫俱乐部。它们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国内迟迟没有成规模的替代产品,进口产品因此具备天然溢价优势。
一位业内人士对此直言:“过去很长时间,国内市场上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用高压氧-舱,大家能选的,只有进口。”
在这种格局下,市场始终被国外厂商牢牢控制。正如业内曾经的共识:“想要自主研发民用高压舱?至少还要再等100年。”
然而,2024年的一次突破,让这一格局被彻底打破。
事实上,过去的数年间,国内的科研团队和企业从来没有停下追赶的脚步。据相关媒体报道,上海的国产企业瑞-健-未-来Rlab,联合国内科研团队,历经九年攻关,终于推出全球首台1.9ATA碳纤维智能舱。
它不仅实现了核心部件100%国产化,还首次将航天级碳纤维应用于舱体制造,减重70%,让安装从“别墅地下室”走向“城市高层”、“企业总部”。
更重要的是,它将科研参数真正带入民用。业内专家表示:“1.9ATA接近国际标准,是民用可达到的天花板。”这意味着用户在家中体验到的,不再是低压氧的“心理安慰”,而是与科研实验接近的真实干预环境。
市场的反馈迅速而直接。
2025年上半年,瑞-健-未-来Rlab的官-网咨询量同比增长超300%,主流电商体验券一度秒空。在上海、杭州、苏州的高端圈层里,“排队等舱”成了新现象。不少中年企业家一出手就是成套配置:氧-舱+冷-冻-舱+红-光-舱+间歇高低氧的全链路设备,直接打造私人“会所”。
与此同时,海外市场也出现了热烈反响。迪拜展上,瑞-健-未-来Rlab展出的电能冷冻舱和1.9ATA舱在开幕首日就被抢订一空;迈阿密大会上,展位前排起长队。某中东买家甚至直言:“我们以前只认欧美品牌,现在必须重新考虑中国制造。”
业内认为,中企这种逆袭的背后,不只是单点技术突破,更是完整产业链的配合。从自主研发的智能控压系统,到覆盖全流程的交付和维保服务,国产企业第一次在技术、价格和服务三条战线上同时打破了国外垄断。外媒对此的评价耐人寻味:“坏了规矩。”
当然,高压舱产业的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
科研积累、市场教育、行业规范都还需要时间去沉淀。但和十年前相比,如今的格局已经完全不同。国产正在凭借技术参数、交付效率和全链路服务逐渐重建信任感,而想要留住“当打之年”的高净值人群的消费热情,也让这个市场不再只是“概念”,而是正在变成一个真实可见的产业。
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言:“过去40年的规则,是他们制定的;未来40年的市场,属于谁,还要看谁更能兑现承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