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刘女士是互联网公司行政主管,每天忙得像个陀螺。早上6点半就得起床给上初中的儿子做早餐,7点半送孩子上学后火速赶往公司,一整天忙着处理文件、协调会议。下班后,接孩子、辅导作业、做晚饭,一连串操作下来,累得直不起腰。这样的生活持续五六年,最近她明显感觉身体“电量告急”,爬两层楼就气喘吁吁,下班后连话都懒得说,周末补觉也缓不过来。
同事王姐见状,热心推荐黄芪红枣茶,说表姐喝了后精神焕发。刘女士上网一搜,全是“黄芪补气之王”“搭配红枣气血双补”的夸赞,心动不已,当天下班就买了黄芪和红枣回家泡茶。
起初效果显著,她白天不困了,脸色变好,连丈夫都夸她脾气变温和。可两个月后,问题来了:嘴里发苦、口干,额头冒痘,晚上失眠,早上更累。体检还查出“尿蛋白±”,医生一问,才知道是那杯“养生茶”惹的祸。
一、黄芪泡水真的伤肾吗?
从中医角度看,黄芪性微温,归脾、肺经,主要功效是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它就像身体的“能量补给站”,适合气虚乏力、自汗盗汗、久泻脱肛的人群。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黄芪含黄芪多糖、皂苷、黄酮等成分,能增强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功能、调节血糖代谢,对慢性肾病患者还有辅助保护作用。
但“补药”不等于“万能药”,黄芪的“伤肾”争议,往往源于3个误区:
剂量失控:临床案例显示,健康人每日黄芪用量超过30克,连续服用1个月以上,可能因代谢负担加重导致尿蛋白异常;而刘女士每天至少喝500毫升黄芪水(约含黄芪15-20克),且持续3个月,虽未达到中毒剂量,但长期超量仍可能引发不适。
体质误判:黄芪性温,阴虚火旺体质(表现为口干、潮热、盗汗、便秘)者服用后,会像“火上浇油”,加重内热,间接影响肾脏代谢;刘女士后期出现的口干、长痘,正是阴虚火旺的典型表现。
配伍禁忌:黄芪与某些药物(如降压药、利尿剂)联用时,可能因药效叠加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进而损害肾脏;若同时服用其他补益类中药(如人参、鹿茸),还可能引发“过补”反应。
二、这4类人,喝黄芪泡水要“三思”
1.过敏体质者
约0.5%-1%的人群对黄芪中的异黄酮类成分过敏,饮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曾有患者因饮用黄芪水后出现喉头水肿,被紧急送医抢救。
2. 胃肠虚弱者
黄芪的温补特性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胀、反酸、消化不良。临床曾有患者因每日饮用黄芪水,导致胃黏膜损伤,出现黑便(消化道出血征兆)。
3. 风热感冒患者
中医认为,感冒分为风寒和风热两种。风寒感冒(怕冷、流清涕、咳嗽白痰)可用黄芪固表驱寒;但风热感冒(发热、咽痛、流黄涕、咳嗽黄痰)时,黄芪的固表作用会阻碍外邪排出,可能延长病程。
4. 孕妇与经期女性
黄芪的活血作用可能增加流产风险,孕妇(尤其是孕早期)应避免饮用;经期女性饮用可能导致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甚至引发贫血。
三、真正伤肾的3类中药
1.植物类肾毒性中药
雷公藤、关木通、广防己等是常见代表药物。马兜铃酸堪称伤肾“元凶”,它会直接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发起攻击,造成肾间质纤维化,进而引发“马兜铃酸肾病”。相关研究触目惊心,连续服用含马兜铃酸中药达3个月以上,肾衰竭风险竟会飙升5倍。而且,即便停止服用,肾功能损伤也可能成为无法逆转的遗憾,给患者健康带来沉重打击。
2.动物类肾毒性中药
鱼胆、斑蝥等位列其中。这类中药含有的生物碱、蛋白质等大分子成分,容易引发免疫复合物沉积,致使肾小球肾炎。尤其是鱼胆,其中的胆汁酸可直接腐蚀肾小管,仅1个鱼胆就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某医院急诊科统计数据令人警醒,15%的急性肾衰竭病例与误食鱼胆有关,其中约30%患者不得不接受肾脏替代治疗。
3.矿物类肾毒性中药
朱砂、雄黄等是典型代表。重金属会在肾脏蓄积,破坏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使尿汞、尿砷超标。长期服用含朱砂的安神药,可能引发肾小管功能障碍,出现夜尿增多等症状。好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已禁用24种肾毒性中药,并严格限制朱砂、雄黄用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