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价这么清冷?通货紧缩又有什么危害?这一节我们聚焦物价这一重要话题。
谈经济增长、谈GDP、谈物价,很多人觉得这些太宏观,和自己无关。但实际上,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物价息息相关;往大了说,企业员工的收入薪酬、市场上的就业岗位数量,也都与物价有着密切联系。
先看数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8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去年同期下降0.4%。
我上一次关注物价还是在上半年经济数据发布时——当时上半年GDP增长虽让人眼前一亮,但物价低迷却是明显的“瑕疵”:2024年1-6月,CPI同比去年同期下降0.1%。
如今再次关注物价,便是因8月CPI同比下降0.4%的新数据;若按城乡划分,城市CPI下降0.3%,农村则下降0.6%。看到这样的数据,不少人会问:物价为什么这么清冷?
从经济学角度看,物价连续出现明显同比回落,往往意味着通货紧缩已逐步显现。那么通货紧缩有什么危害?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先拆解8月CPI同比下降0.4%的构成——看清哪些品类拉低了物价,就能初步理解通缩的直接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CPI涵盖八大类商品及服务。此次物价下降中,食品价格同比下降4.3%,非食品价格则上涨0.4%——显然,食品价格下降是物价下跌的最直接原因。难道8月份中国人的食品消费减少了吗?
我们再看八大类中的“食品烟酒类”:该品类价格同比下降2.5%,直接拉低CPI约0.72个百分点。要知道,8月CPI整体仅下降0.4%,这意味着食品烟酒类价格下跌是物价下降的“主因”。
进一步拆解食品烟酒类的下降构成:蔬菜价格下降15.2%——菜农种同样面积的地、产同样产量的蔬菜,收入必然大幅减少;蛋类价格下降12.4%——靠养殖禽类、售卖鸡蛋的家庭,同比收入减少12.4%,扣除成本后利润大幅缩水;畜肉类价格下降8%,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6.1%——农村养猪、养牛的农户显然会蒙受损失;此外,鲜果价格下降3.7%,粮食价格也同比下降0.8%。
可见,8月食品核心品类价格普遍大幅下跌,最直接的受损群体正是广大农民。将通缩的宏观数据拆解到具体品类,就能清晰看到谁在承受最直接的影响。
除了农村群体,城市领域同样会受到物价清冷的影响。城市中多数人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但物价下降背后反映的“供求关系变化”,仍会渗透到城市经济的方方面面。供求决定价格:供给过剩或需求疲软,都可能导致价格下降。
而无论哪种原因,城市里的商场、超市等零售企业,卖出同样数量的商品,同比收入一定会减少,利润也可能被大幅侵蚀。
换句话说,即便GDP总量与去年持平,物价下跌也会直接影响企业效益;企业收入、利润受损,又会进一步影响员工的薪酬、工资与奖金。若企业持续“赔本赚吆喝”,还可能波及上市公司股价,影响资本市场中的普通投资者。
问题来了:面对物价清冷与通货紧缩,我们该如何应对?
货币政策是常用工具,但它对物价的调节作用有局限性。我们常将货币政策比作“绳子”:若物价上涨,可通过提高利率“拉住”物价上涨速度;但若物价陷入通缩、市场需求低迷,想靠“绳子推”来拉动物价回升,往往难以实现——单纯依靠降息等货币政策,应对通缩的效果非常有限。
这种情况下,更有效的方式是增加居民收入:国家可通过提高退休金、增加低收入群体补助、上调财政供养人员(如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薪酬待遇等方式,直接提升居民购买力。
除此之外,增加中央财政支出也是全球主流的宏观调控手段:当企业与家庭购买力不足时,中央可通过扩大支出,替代市场主体增加消费、拉动物价,进而改善企业盈利状况,推动经济从通缩状态转向温和、正常的发展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任何内容均来源于市场公开信息,仅供您参考与学习观摩,该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产品的购买、抛售或持有的建议,不作为您做出可投资的依据,您应自主投资决策,自行承担资风险与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