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睿捷 通讯员 谢雪娇)9月11日上午,经过一周的病房模拟居家康复训练,28岁青年小王(化名)状态良好,顺利出院。此前,他曾因肺纤维化导致呼吸衰竭,经同济医院呼吸内科、胸外科、器官移植研究所等多学科联合救治换双肺,现已重获新生。
2024年8月,一场被误认为“感冒”的咳嗽发热,让小王的命运急转直下,CT提示他双侧间质性肺炎。之后9个月,他的病情持续恶化,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佳,最终发展为呼吸衰竭、肺纤维化,氧合指数降至100mmHg,只能依靠高流量氧维系生命。
今年5月,小王来到同济医院呼吸内科,寻求主任医师张惠兰的帮助。经全外显子测序发现,他的STING1基因存在杂合突变。这一突变在病毒感染等诱因作用下,可引发异常的自身免疫炎症风暴,不断损伤肺部,最终导致肺纤维化。
“该突变较为罕见,目前,全球报道该突变导致肺纤维化的病例数不超过10例。”张惠兰系统评估后,确认小王的双肺功能已严重受损。“要想恢复生活质量,肺移植是唯一选择。”
由胸外科、呼吸内科、器官移植研究所牵头,联合麻醉科、康复医学科、感染科、血液内科等18个学科组成的专家团队,经过全面评估后,认为小王符合手术指征,可择期进行肺移植手术。在获得医院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小王被列入肺移植供体等待名单。
8月4日,供肺匹配成功。8月5日,胸外科主任医师张霓团队历时10余小时为小王顺利完成双侧病肺切除与供肺植入手术。术后,小王氧合指数升至300mmHg,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康复过程中,多学科团队继续密切配合:呼吸内科、胸外科和器官移植科联合制定抗排斥抗感染方案;康复医学科设计“阶梯式”运动计划;临床营养科提供膳食指导。在团队的精心治疗下,小王顺利地度过了术后“急性排斥关”“感染关”等关键阶段,术后一周就可以在病床边进行短暂下地活动。
“小王的每一次自主呼吸背后,都凝聚着同济医院多学科团队的全力支撑与协作。”张霓表示,小王康复出院,展现了现代医学多学科协作的力量,为终末期肺病患者的全流程救治提供了可借鉴的“同济样板”,未来,医院将继续优化肺移植多学科协作模式,让更多危重患者看到生的希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