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三国武将,多数人先想到的是 “人中吕布” 的霸气,“万人敌” 关张的勇猛,或是赵云七进七出的潇洒。可若论 “稳”,论能打硬仗、能扛大旗、还能跟诸葛亮掰手腕的,张郃绝对得算一个。
这人一辈子,活得像块耐磨的铁板 —— 早年跟着韩馥,后来归了袁绍,最后投了曹操,换了三任老板,却没像吕布那样落个 “三姓家奴” 的骂名;打了一辈子仗,从河北打到汉中,从祁山打到木门道,硬仗恶仗打了无数场,却很少打败仗;就连死,都死得轰轰烈烈,是在跟诸葛亮的对决中中伏战死,没辱没 “猛将” 的名头。
张郃这辈子,最关键的一步,是投曹操。
早年他跟着袁绍,在河北也算是个名人。袁绍跟公孙瓒打仗,张郃冲锋陷阵,立了不少功,是袁绍手下的 “河北四庭柱” 之一。可袁绍这人,脑子不太灵光,听不进劝。官渡之战时,张郃劝袁绍别跟曹操硬拼,先护好粮草,袁绍不听,非要让他去打曹操的大营,结果打不下来,粮草还被曹操烧了。
这时候,袁绍身边的谋士郭图还在背后捅刀子,说张郃打了败仗,心里有怨气,要投降曹操。张郃知道后,心里凉透了 —— 跟这样的老板,迟早得把命搭进去。于是,他干脆带着手下,投奔了曹操。
曹操听说张郃来投,高兴得光着脚就跑出来迎接(当然,这是夸张说法,主要是想表达曹操的重视),拉着张郃的手说:“子乂(张郃字子乂)啊,你能来投奔我,就像韩信投奔刘邦一样,太重要了!”
张郃没辜负曹操的信任。归魏之后,他就像开了挂,跟着曹操南征北战,哪里难打就往哪里冲。打马超,他率军截断马超的粮道,把马超逼得节节败退;打张鲁,他率先登城,拿下阳平关;打孙权,他在濡须口率军突袭,杀得吴军丢盔弃甲。
最能体现张郃本事的,是他的 “稳” 和 “谋”。他不像许褚、典韦那样只知道猛冲猛打,而是会动脑子,会看战局,会给曹操提建议。
曹操拿下汉中后,本来想继续南下打四川,张郃劝他:“主公,汉中这地方,山路难走,粮草运输不方便,而且刘备在四川已经站稳了脚跟,咱们现在打过去,胜算不大,不如先守住汉中,养精蓄锐,等以后有机会再说。” 曹操听了,觉得有道理,就留张郃守汉中,自己回了北方。
后来刘备率军打汉中,派张飞去攻张郃。张飞是出了名的猛,可张郃一点不慌。他率军驻守宕渠,跟张飞对峙了五十多天,不管张飞怎么叫阵,怎么挑衅,他就是不出战,牢牢守住营寨。张飞没办法,只能用计,假装喝酒轻敌,引诱张郃来劫营。张郃虽然谨慎,可架不住张飞的戏演得太真,最终还是中了计,丢了宕渠。
可就算输了,张郃也没慌 —— 他带着残兵,沿着山路撤退,不仅保住了大部分兵力,还顺便收拢了沿途的散兵,把损失降到了最低。曹操听说后,不仅没怪他,还升了他的官 —— 能在张飞手下保住命,还能收拢残兵,这本事,不是谁都有。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张郃的担子更重了。
这时候,蜀汉的诸葛亮开始北伐,张郃成了抵御诸葛亮的主要将领。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祁山,拿下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关中震动。魏明帝曹叡急了,派张郃率军去抵挡。张郃知道,诸葛亮北伐的关键,是守住街亭 —— 街亭是粮道,要是丢了,诸葛亮的大军就会断粮,只能撤退。
于是,张郃率军日夜兼程,直奔街亭。当时守街亭的是马谡,马谡这人,只会纸上谈兵,把营寨扎在山上,没守水源。张郃一看,乐了 —— 这不是找死吗?他立刻率军围住山头,切断马谡的水源。没几天,马谡的军队就乱了,张郃趁机发起进攻,轻松拿下街亭。
街亭一丢,诸葛亮的北伐计划彻底泡汤,只能退兵。这一战,张郃不仅挫败了诸葛亮的北伐,还让蜀汉损失惨重,也让自己成了诸葛亮的 “眼中钉”。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打陈仓,张郃又率军去救。当时陈仓守军只有几千人,诸葛亮率军几万,却打了二十多天没打下来。张郃率军赶到后,没等开战,诸葛亮就主动退兵了 —— 不是诸葛亮打不过,是他知道,跟张郃硬拼,讨不到好。
可谁也没想到,这么一位能征善战、谨慎小心的老将,最后却栽在了诸葛亮手里,死在了木门道。
那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张郃率军追击诸葛亮的退兵。当时很多人劝他:“将军,诸葛亮诡计多端,退兵可能是诱敌,咱们不能追。” 可张郃没办法 —— 当时的主帅是司马懿,司马懿下令让他追,他不能不听。
张郃心里清楚,这一追,可能有危险。可他是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于是,他率军追了上去,一直追到木门道。
木门道这地方,两边是高山,中间是峡谷,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张郃刚进峡谷,就听到山上鼓声大作,蜀汉的士兵从山上往下扔石头、射箭,把峡谷的两头堵住了。
张郃知道,自己中伏了。他率军奋力突围,可峡谷太窄,军队施展不开,箭像雨点一样射下来。混乱中,一支箭射中了张郃的右膝 —— 这一箭,成了他的致命伤。
这位打了一辈子仗、经历了无数风雨的老将,最终倒在了木门道的战场上,享年五十九岁。
张郃的死,是曹魏的一大损失,也是三国乱世中一个英雄的悲壮落幕。有人说,他是被司马懿 “坑” 了 —— 司马懿明知诸葛亮可能设伏,还故意让张郃去追,想借诸葛亮的手除掉张郃。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咱们不好说,但张郃的忠诚和勇敢,是没话说的。
回顾张郃的一生,他不像关羽那样骄傲自大,不像张飞那样脾气暴躁,不像吕布那样反复无常。他更像一个 “职场老油条”,却又不失军人的风骨 —— 跟着韩馥,他尽职尽责;跟着袁绍,他直言进谏;跟着曹操、曹丕、曹叡,他南征北战,鞠躬尽瘁。
他打了一辈子仗,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却用一场场硬仗、一次次胜利,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他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将星,却是最可靠、最稳重的那一个。
木门道的风,吹了一千八百多年,早已吹散了当年的硝烟,可张郃的故事,却一直留在了历史的书页里。他告诉我们:在乱世中,想要活下去,想要活得有价值,光有勇猛是不够的,还得有谋略,有眼光,有忠诚,更得有那份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的勇气。
这就是张郃,一个不一样的三国猛将,一个值得我们记住的 “稳” 将。他的故事,就像一杯陈酒,初尝时可能觉得平淡,可细细品味,却能尝出乱世的沧桑,尝出英雄的无奈,尝出那份属于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