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自愿的!”
张建霞怎么也想不明白,2007年自己奋不顾身割掉69%的肝脏为自己的公公续命。
为何最后丈夫却要把她赶出家门,还要说出如此伤人心的这四个字?
她到底做错了什么,这几年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竟让他们翻脸不认人?
张建霞来自河北行唐县西关村,中专毕业之后还在石家庄找了一份工作,后来经过亲戚介绍,20岁那年就嫁给了同为老乡的王亮。
两个人结婚之后就一起回到老家,开了一家小旅馆,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生活也算幸福。
尤其是公公婆婆也把张建霞当成亲女儿来疼,张建霞生了孩子之后,都是婆婆在亲自照顾。
公公王振龙平时去赶集还会给儿媳妇带回来她爱吃的糖炒栗子,甚至有一次半夜张建霞发高烧,王亮不在家,都是公公火急火燎的把她送去了医院。
谁也没想到这样幸福的日子没过几年,就突然迎来了变故。
2007年,公公王振龙像往常一样去地里干活,可没多一会就觉得身体不舒服,回家之后更是脸色蜡黄。
家里人赶紧带着他去医院检查,结果却查出了肝癌晚期!
王振龙时年也不过才51岁,唯一能救他的办法就只有换肝,可肝脏移植最难的不是手术,而是缺少肝源……
王亮和几个兄弟姐妹还有母亲,立刻去医院做了配型,结果没有一个人能配得上。
王振龙的病情却不断恶化,眼看着曾经生龙活虎的公公一天天变得越来越消瘦,张建霞心里很不是滋味。
于是她悄悄去医院做了配型,没想到还真的配上了,随后张建霞就当着全家人的面表示,她要给公公捐肝。
一开始婆婆坚决不同意,毕竟捐肝对捐献者本人的身体伤害也不小,而且未来也不会恢复回原来的状态,儿媳妇还这么年轻,孙子还小,不能因为老头子的病让她遭这个罪。
王亮也表示,他们可以再想办法,就连公公本人都直言:"天底下没有这样的事,我宁愿回家等死,也不能让儿媳妇捐肝。"
但张建霞的态度却十分坚决,她至今都记得公婆对自己的好,当初小两口的旅馆差点就没开起来,也是公公拿出了养老钱帮他们渡过难关,都是一家人怎么能眼睁睁看着公公生病不管呢?
医生多次告知手术风险,明确表示切除 69% 的肝脏已接近医学极限,术后可能终身无法干重活,还需要长期服药。
张建霞却坚定地说:"医生,你们放心地割吧,我就是下不了手术台也不后悔!"
2007年6月14日,手术在北京301医院进行。张建霞甚至没有告诉父母,当张建霞从麻醉中苏醒,看到丈夫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事,咱爹还好吧?"
万幸手术很成功,王振龙的身体也恢复的很好,很快就能出院了。
只不过张建霞的身体还是留下了一些影响,她的腹部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两根引流管穿透身体,每次呼吸都像刀割一样疼。
更严重的是,术后导管意外从胆管脱落,具有腐蚀性的胆汁流进腹腔,医生不得不在她的肋骨间另放导管,每天用生理盐水消炎,这种痛苦让她生不如死。
张建霞的父母得知消息后赶到医院,看到浑身插满管子的女儿,母亲当场瘫软在地:"我们只有你这么一个闺女啊!你怎么这么傻啊!"
尽管如此,张建霞依然强忍着痛苦,让家人专心照顾公公。
她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08年她高票当选"感动行唐十大孝子"之首。
还成为了"感动河北十大人物"之一,当地甚至根据她的事迹拍摄了电影《大孝儿媳》。
可外人不知道的是,荣誉背后要面对的却是沉重的现实。
公公的治疗和手术花费巨大,让本不富裕的家庭背上了沉重债务。丈夫王亮不得不拼命工作,四处借钱维持生计。
而张建霞由于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三天两头感冒发烧,连一桶水都提不动,成了需要长期服药的"药罐子"。
2010年,王振龙因术后并发症去世,这个家庭的矛盾彻底爆发。失去公公这根纽带后,婆婆对张建霞的态度越来越不耐烦,曾经温柔体贴的丈夫也变了样。
王亮开始频繁的夜不归宿,对张建霞的病情视而不见,还经常抱怨都怪她增加了家里的负担,最后甚至还把张建霞赶出了家门,声称要跟她离婚!
张建霞想争取孩子的抚养权,却被王亮嘲讽:"你现在这副模样,能照顾得了一个孩子吗?"无奈之下,她只能带着伤痛回到娘家。
张建霞的父母既气愤又心疼,从此张家与王家再无来往。
那些曾经象征荣誉的奖杯也都被遗忘在橱柜里,积满了灰尘。
这个河北农村妇女用自己的肝脏诠释了"孝"的含义,却在现实面前遭遇了最残酷的背叛。
她的故事让人们看到,善良或许能创造生命的奇迹,却未必能换来人性的温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