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风,比八月更凉一些,却还没到要厚衣相随的境地。早晨的草叶上已经挂着一串串晶莹的露珠,这就是“白露”到来的迹象。白露至秋分之间,大地的脉搏在悄悄律动:白天还留有夏日的温热,夜里则送来丝丝凉意。
这一段时间,老辈人会说一句话:“白露秋分交,慎防湿与寒。”意思是,夏天积下的湿气还没完全散去,凉气却已经敲门。这个时候,餐桌上的安排最好兼顾清爽与温暖:既不油腻厚重,也不过于寒凉,选一些应季的食材,顺势而食,才吃得舒服。
今天,我想和你分享6道适合这一时节的“清湿菜”,都是家常做法,食材好买,做法不复杂,却正合季节的胃口。
白露过后,莲藕进入了一年当中最脆甜的时刻。新鲜藕节带着细腻的莲香,口感脆嫩中微带粉。做莲藕炖排骨,先将排骨汆水,用生姜片去腥,再与切厚片的莲藕同下砂锅,文火慢炖。藕吸了骨汤的香,又保持了清爽感,一口咬下,汤汁迸出,齿间留甜。
老家人会说,这道菜是秋天送来的礼物:它既有骨汤的浓郁,又不显燥;汤色清亮,味道却极深,让人不知不觉多舀几勺。
茭白也是这个时节的时鲜蔬菜,纤维细嫩,带着水分充盈的清甜。将茭白去壳切成滚刀块,焯水后与鲜虾仁一同快炒,加点盐和胡椒粉调味,出锅时撒一撮葱花。
茭白的脆爽和虾仁的鲜甜互相衬托,入口清爽,不油不腻,十分适合白露后的餐桌。尤其是晚上不想吃得太重的时候,这道菜快手、好吃,还看着喜人。
白露以后,南方的芋头正是粉糯香甜。芋头切块垫在碗底,排骨用生抽、蒜蓉、少许豆鼓拌好,腌十分钟后铺在芋头上,入蒸锅蒸熟。
芋头吸了排骨的肉汁,绵软香密,轻轻一抿就化在嘴里;排骨带着淡淡的豆鼓香,有肉的满足感却不厚重。这是一道很有“安抚感”的菜,尤其适合微凉的夜晚。
秋凉时节,适当吃点鸭肉很应景。冬瓜水分充足,口感清润,与鸭肉相配,既解了肉的油腻,又添了几分温和的清甜。
做这道菜,鸭肉先焯一下,撇去浮沫,再加入冬瓜块、姜片、料酒,小火炖至鸭肉酥烂。冬瓜半透明、汤汁醇厚的时候,就是它最好的状态。端上桌,汤清味浓,舀一碗下肚,整个人都暖了起来。
青翠油菜配上香气浓郁的香菇,是经典的搭配。香菇提前泡发,切片煸香,加少许蚝油调味,再与焯好的油菜大火快炒。
这道菜清淡中带着香味,颜色明亮,放在餐桌上特别提气。吃几口青菜,能平衡当天的味觉节奏,让胃口在丰盛与清爽之间找到平衡。
山药细腻绵软,百合清香微甜,木耳脆中带韧,三者结合不仅色彩好看,口感层次也丰富。将山药切片过水防变色,木耳泡发洗净,百合掰成瓣,用少许油快炒,最后加盐调味。
这道菜入口清新,咀嚼间能感受到食材本身的自然甜味,适合晚餐或不想吃得油重的午餐。
从白露到秋分,这段时间正是夏秋交替的节点。湿意未退,凉意渐生,饮食宜平衡——既要保留一些清淡去湿的元素,又不能一味贪凉,适度加入温暖的肉类或姜葱等调味,让身体慢慢适应季节的变化。
我常觉得,这些节气菜不仅关乎味道,更关乎一种生活态度:它提醒我们要用心去感受时间的流转,去珍惜那些转瞬即逝的时鲜。每一次在市场挑藕、挑芋头,都像是与秋天的一次握手。
莲藕:节间饱满、表皮光滑、颜色带粉白为佳。买回来后如果暂时不用,可整节放在阴凉通风处。
茭白:外壳青白、手感沉、无斑点为佳。剥壳后尽快烹饪,防止水分流失。
芋头:表皮干净、捏起来有重量感,蒸煮后更香糯。
冬瓜:皮色深绿、瓜体扎实,切开后籽白肉厚。
香菇:干香菇闻起来香气浓郁,伞盖完整无裂;鲜香菇伞盖紧实有弹性。
山药与百合:山药尽量选择直、皮色均匀的;百合瓣饱满、色泽洁白。
白露到秋分,不过短短半个月的光景,却是秋天最富诗意的时段。空气里夹着稻谷的香,菜市场的摊位上是接连不断的惊喜。用这些时令食材做几道简单的家常菜,不仅是为了吃得合时,更是为了在生活里留住一点季节的味道。
等到秋分日那天,白天和黑夜平分秋色,我们也可以端上一桌温热的家常菜,与家人围坐,把光阴过得慢一点、再慢一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