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1 小时大定突破 28 万台” 的捷报刷屏,转身却发现终端门店 “低价车无货”;当 “一箱油能跑 2000 公里” 的宣传点燃购车欲,实际驾驶却连 1200 公里都难达标;当车企高管在社交平台互怼 “拉踩”,背后是网络水军批量制造的 “对手黑料”—— 这两年,中国汽车市场的 “热闹”,渐渐变了味。
9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出手,一场为期 3 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正式启动。这场 “重拳” 瞄准的,正是让消费者头疼、让行业内耗的三大顽疾:非法牟利的 “黑公关”“黑嘴”、夸大其词的虚假宣传,以及剑指对手的恶意诋毁。这不仅是对行业乱象的 “刹车”,更在提醒所有参与者:中国汽车要的是 “高质量突围”,不是 “低水平内斗”。
从 “数字狂欢” 到 “现实落差”
“酒香也怕巷子深”,车企营销本无可厚非,但如今不少宣传已经脱离了 “推广” 的本质,变成了 “套路”。最让消费者糟心的,莫过于 “看得见的优惠,摸不着的现车”—— 部分车企用 “9.9 万起售” 的低价广告引流,消费者到店后却被告知 “该配置已售罄”,要么加价选高配,要么等待遥遥无期的排产;更有甚者,把 “小定”(可退意向金)和 “大定”(不可退定金)混为一谈,对外宣称 “订单超 10 万”,实际真正转化的销量不足三成。
性能参数更是 “重灾区”。有的车企把实验室里的 “理想数据” 当实际表现吹,比如某车型宣称 “纯电续航 600 公里”,可消费者开着空调、载着人跑高速,实际续航直接 “打七折”;还有的拿 “发动机热效率 45%”“风阻系数 0.21Cd” 当噱头,却绝口不提这些数据是在 “无负载、特定温度” 下测出的,日常使用根本达不到。汽车作为家庭大额消费品,不少人攒了几年钱才下单,可等来的却是 “货不对板”,维权时又面临 “宣传是宣传,合同是合同” 的扯皮,苦不堪言。
销量数据的 “文字游戏” 也误导性十足。“XX 细分市场销量冠军”“XX 价位 SUV 销量第一”—— 这些头衔背后,往往藏着 “限定某个月”“限定某区域”“只算混动版” 的猫腻。消费者以为买的是 “公认好车”,实际只是车企精心筛选数据后的 “自封冠军”。
从 “高管引战” 到 “水军互撕”
当然,随着新能源汽车赛道竞争加剧,一些车企也没把心思放在研发上,反而玩起了 “舆论战”。最显眼的莫过于 “高管下场”:有的借 “科普” 之名暗踩对手技术 “落后”,有的在社交平台发文 “内涵” 竞品 “质量差”,甚至有人直接点名批评,把商业竞争变成了 “个人口水战”。
更隐蔽的是背后的 “网络水军” 和 “黑公关”。某车企新车上市前,对手会通过 AI 生成虚假的 “碰撞测试视频”,或捏造 “车主维权被打” 的故事,再由水军批量转发,瞬间抢占热搜;还有所谓的 “汽车测评机构”,打着 “中立评测” 的旗号,收了钱就把竞品贬得一文不值,没收到钱就刻意放大小故障,美其名曰 “舆论监督”,实则是 “以测养商”。
这种 “劣币驱逐良币” 的氛围,让整个行业陷入内耗。2025 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中国十几家车企的盈利总和,还比不上丰田一家 —— 人家在专注优化制造成本、提升技术溢价时,我们的部分车企却在花钱 “买水军”“打嘴仗”。长此以往,中国汽车与国际品牌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结语:整治不是 “终点”,而是 “回归” 的起点
这次六部门的整治行动,不是要 “打压” 车企,而是要 “扶正” 行业。《通知》里明确的三类整治重点,每一条都戳中了要害:用 AI 造水军、借测评敲竹杠的 “非法牟利” 要停,吹得天花乱坠的 “虚假宣传” 要改,盯着对手抹黑的 “恶意攻击” 要断。这不仅是给消费者 “撑腰”,更是给车企 “提个醒”: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 “骂赢对手”,而是 “做好自己”。
对车企来说,该把精力从 “营销套路” 转回 “产品本质” 了 —— 少花点钱买流量,多投点钱搞研发,比如优化真实续航、提升安全性能;少琢磨怎么 “包装数据”,多思考怎么 “降低成本”,让消费者真正买到性价比高的车;少纠结怎么 “踩对手”,多关注怎么 “留用户”,比如优化售后、倾听反馈。丰田能成为 “盈利大户”,靠的不是 “嘴炮”,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技术积累和成本控制,这才是中国车企该学的。
对消费者而言,也要保持 “理智”。面对 “1 小时订单破 20 万” 的狂欢、“某车型完爆对手” 的鼓吹,多留个心眼 —— 查一查真实车主的口碑,比一比第三方评测的客观数据,别一不小心成了车企 “舆论战” 的 “嘴替”,甚至触犯法律法规。
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靠的是新能源赛道的技术突破,靠的是 “性价比” 的诚意,而不是 “内斗” 的热闹。这次整治行动,就像给行业泼了一盆 “冷水”,让大家清醒过来:告别 “嘴炮”,回归 “产品力”,才能真正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毕竟,消费者买的是 “好车”,不是 “好广告”;行业要的是 “百年老店”,不是 “昙花一现” 的流量明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