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商业认知,解读财富密码」
本文是万叔的第757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创始人万叔。
昨天去见客户,做交付,聊得太晚了,回来的路上就口喷了一篇文章。
很多人问怎么用嘴写文章?万叔把教学放知识星球里了。
没有进的,先不要急,11月会有活动,能省钱。
如果实在不在乎,忍不住的,现在进,也不拦你。
毕竟同样的知识,对不同的人,边际效应不同。
和2700人一起跃迁,值钱的是你的时间。
以下是正文。
有读者问,集采的公司,中标后破产这事儿,你怎么看?
两家医 疗器 械公司在中标集采后破产了。
常州大章和常州康宇,这俩小微企业拿下了骨科创伤项目的集采标,结果撑不住了,直接破产。
这是集采以来的首次。
万叔第一反应是,有意思。
这消息怎么就出来了?为什么现在出来?谁在推动它出来?
你要知道,信息从来不是无意义流动的。
尤其是这种消息,如果没有人在背后推动,根本发不出来。
有人想通过这则新闻,来调整大众对集采的基准线认知。
你想想,因为美国关税问题导致的外贸企业破产,你听说过几个?
因为银行抽贷导致公司破产创始人负债的,媒体报道了几个?
每天倒闭的企业特么多,为什么偏偏这两家上了新闻?
因为它们是集采后破产的。
这就是信息的精准投放。
是对认知基准线的精准打击。
万叔讲过很多思维模型,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阶级跃迁和利益视角,但其实基准线思维,是我们判断和做决策的最重要的工具。
甚至没有之一。
基准线是什么?就是你判断事物的参照系。
比如说,一杯咖啡40块钱,贵不贵?
对住在北上广的白领来说,便宜。
对住在县城的学生来说,贵得要死。
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基准线不同。
同样的道理,集采价格低到让企业破产,合理吗?
看到这则新闻,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不是觉得,集采压价太狠了,把企业都逼得破产了?
是不是对这两家倒闭的医疗器械公司,生出了一丝同情?
是不是开始怀疑,集采政策是不是太过激进了?
这正是这则新闻想要达到的效果。
它在悄悄地调整你对集采的基准线认知。
万叔以前做咨询时,经常看到类似的套路。
想提高采购价格,就先让几个供应商联合起来,声称现在的价格无法维持运营。
某家药企想提高药品定价,就先放出消息说原料涨价了,成本上升了。
这都是在调整你的基准线。
让你觉得,高一点的价格才是合理的。
那这两家公司是真破产了,还是演戏呢?
其实,不管是真是假,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
这是乙方对甲方的一种反制手段。
万叔做咨询这么多年,遇到过各种奇葩甲方。
有些甲方对咨询的价值一无所知,就一个劲地比价。
A公司出价100万,B公司出价80万,那就选B。
脑子里只有价格,没有价值。
面对这种情况,咨询公司通常有两种策略。
第一种,要脸的做法:不参与价格竞争。
你不按我的逻辑来,老子就不投标了。
宁可不接这个单,也不降低自己的价值。
第二种,不要脸做法:先低价拿下来,再想办法追加。
先低价中标,让客户产生沉没成本,再以各种理由说明项目复杂度超出预期,需要增加费用。
或者通过培训、出版等附加服务,把价格拉回来。
你别说,这招特么挺有用的。
这两家医疗器械公司的破产,某种程度上就像是第二种策略的极端版本。
它在向集采部门传递一个信息,你压价太狠了,企业撑不住了。
是在告诉对方:你定的游戏规则,根本玩不下去,老子宁可破产也不跟你玩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制手段?
因为在大多数交易中,信息优势在乙方。
甲方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只能靠乙方的反馈来调整策略。
万叔小时候跟着老妈去买衣服,就见识过这种博弈。
一件衣服,老板开价100,我妈还到30。
如果老板一口就答应了,我妈反而会怀疑,这衣服是不是有问题,不买了。
但如果老板各种叹气,说自己亏本了,最后才不情不愿地同意,我妈反而放心。
所以买卖经常在一种磨磨蹭蹭、拉拉扯扯的情况下达成。
这套路,玩了几千年了。
人在成长中总会经历一个阶段,就是认为做人要真诚,所以会鄙视这种套路性的演戏。
认为我只要给你付出足够的价值就可以了。
这也是最容易吃亏的一个阶段。
因为如果你没有在表面上把这一套演足,信息不足的那一方本能地就觉得你赚太多了。
他们只能通过这些外在的表现,建立基准线认知。
所以万叔现在对团队的态度是,活要干好,戏也要演好。
该加班加班,尤其是在客户那里的时候,下班以后工作一定要开着门。
让客户看到你的付出。
这不是虚伪,这是现实。
是让对方建立合理基准线的必要手段。
不懂这个,就得等着被割韭菜。
这种手段,在普通商业博弈中,往往是有效的。
但对于药厂和集采部门的博弈,公司和国家的博弈,很难。
为什么?
因为国家掌握的信息太强大了。
尤其是有了AI的分析和辅助以后,你那点小心思,基本上都无处遁形。
你看到的新闻说,因为价格太低,导致药厂破产了。
但用咨询顾问的视角分析,至少会有这么几个议题树:
第一,这破产公司的财务现金流是不是本来就有问题?是不是本来就要倒闭了?
第二,这公司实力行不行?是不是就是个边缘垃圾企业?
第三,这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其他集采企业过得怎么样?
第四,是不是受到了其他因素影响?比如行业周期、宏观环境?
第五,问题有没有被夸大?真实影响到底有多大?
把这些问题分析清楚了,才能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而不是动不动就要推翻集采,回到过去以药养医的时代。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政府决策变得科学、系统,不拍脑袋了?
万叔个人的感知,是当年整治北京雾霾的时候。
那时候互联网还很火爆,很多人拱火,说什么为了除雾霾,你就不要在家里炒菜一类的狗屁。
当时万叔还以为,这事情最后又会因为达不成统一意见,不了了之。
结果用了科学的分析方法,穷尽式地找出PM2.5雾霾的源头。最后真的解决了问题,整出了一个叫"APEC蓝"。
这也对万叔后来的择业,做商业咨询,产生了很大影响。
国家对于药品集采,其实,已经进行了几轮调整。
比如对于创新药的集采,是留有利润空间的,用来鼓励研发和创新。
这两家骨科器械公司的破产,很可能只是个例。
但它被放大了,成了一个改变基准线的工具。
那我们普通人该怎么看待这类新闻?
本质上,提高你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
不要被单一信息左右认知。
多角度思考,看清信息背后的利益链条。
如果你也遇到过这样的博弈,自己不怎么会应对,万叔告诉你一个办法。
把这件事情拆成两个问题。
分别是,这个事情要不要干,和这个事情怎么干?
比如集采,当你是决策者,开始思考集采要不要干的时候,其实结论很清晰,不可能推翻。
这样你就把战场限制在了,怎么干这个范围内,乙方的议价权就小多了。
就从一个是非题,变成了怎么做的应用题。
当然最强的办法,还是像小米,像苹果,像万科的彩筑一样。
深入供应链拉、通信息源、把所有成本费用项全都掌握,你比乙方更了解。
这样失去了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大家就好在同一个基准线上谈。
而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逃离信息茧房,看点有深度的商业内容。
这也是万叔的文章和星球,希望给你带来的价值。
关注万叔,阶级跃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