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伊利股份发布了2025年半年报,上半年,伊利股份”营业收入稍显回暖,但净利润却呈现下滑态势。
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在617.8亿元左右,同比大致增长3.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72亿元左右,同比大致下滑4.3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滑44%左右。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对媒体表示,今年上半年,龙头乳企的业绩改善尤其部分乳企盈利水平的大幅提升,展现了乳制品行业的复苏迹象,这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消费形势有所好转,消费能力有一定增长,特别是高端乳制品消费快速增长;二是,人口出生率的降幅放缓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婴幼儿奶粉的消费;三是,各大乳企积极控货控价,渠道信心有所恢复,公司业绩也有所回升。
但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也指出:“伊利2025年上半年业绩呈现‘盈利改善、现金流承压、品牌风波余波未平’的复杂态势。净利润下滑并非经营恶化,而是非经常性损益减少与渠道调整所致,主营业务实质改善。然而,液态乳基本盘仍未完全恢复,经销商动销压力较大,品牌信任修复亦需时间。”
实际上,该公司布局液态奶、乳饮料、奶粉、酸奶、冷饮、奶酪、黄油、稀奶油等多个品类,并持续推动乳品供给结构升级,打造了多元业务组合,上半年全面爆发,并均衡驱动其整体业绩稳健增长。
然而,从过往数据来看,伊利过去一直保持着较为高速的增长态势。但近年来,随着市场逐渐饱和,竞争日益激烈,叠加大环境影响,其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而细分2025年上半年数据,拖慢伊利股份营业收入增长速度的反而是作为其基本盘的液态乳业务。
伊利股份液态乳业务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61.26亿元,虽然整体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但却已现颓势,同比大致下降2.06%。
不过,一旦原奶价格有所回升,中小乳企的成本优势便逐渐缩小,直至接近或高于大型乳企的协议采购价,伊利等大型乳企的市场份额还会进一步提升。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国内乳制品消费总量增长已经遇到了瓶颈,市场转入存量竞争,区域乳企近两年又受到全国化乳企伊利、蒙牛在低温产品业务上的强力侵蚀,而面临增长危机。和全国化乳企相比,区域乳企实力参差不齐,在研发、资金、品牌、综合成本等方面都面临挑战。
睿农咨询创始人侯军伟也表示,近年来,乳品行业的集中度显著提升,区域乳企若未能找到独特的品牌定位,特别是在产品结构上与大型企业高度重合,将面临被市场边缘化甚至淘汰的风险。
虽然上半年,伊利股份的冷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2.29亿元,同比增长12.39%,保持了双位数增长,但该业务在整体业绩中的占比相对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伊利股份液态乳的下滑已不是一朝一夕,2024年伊利股份液态乳业务的营业收入在750亿元左右,相较于2023年的855.4亿元左右,呈现双位数下滑,下滑105亿元左右。
在柏文喜看来:“尽管常温酸奶、低温白奶等细分领域有亮点,但基础白奶销量下滑、整体消费疲软,导致液态乳板块尚未完全恢复。”
随着“奶周期”的到来,乳业的竞争由过去单一的价格竞争,转变为产品、渠道和品牌的综合性竞争。在此背景下,伊利股份主动梳理经销商体系,不再进一步拓展经销商数量。
另外,伊利股份通过合理控制出库,帮助经销商调整渠道库存。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合同负债分别降低44.34%、61.88%,业界认为,可以看出伊利股份主动降低经销商压力,不再向经销商压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