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工资涨了,钱反而不够花了?
9月份,北京正式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你以为这最低标准跟你没关系?其实社会整体薪酬都在涨。为什么这么说呢?
北京人社局数据显示,二季度专业技术人才月平均薪酬中位数13025元,较去年同期涨了4%;服务业也涨到了8271元。北京不是个例,在它之前已有27个省份调整了工资标准,那你感觉到了吗?工资在涨,生活水平却似乎停滞不前,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人说,没有房子就没有归属感。确实,杭州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5到30岁人群买房占比从2019年的33.9%跌到了今年的20.4%。可没了房贷,手头不是应该更宽裕吗?想多了,资本压根没打算放过他们。所以你看现在流行什么论调呢?“恋爱可以不谈,自己必须过得好;房子可以不买,但好的体验得去看看”,这还催生出了一个新词叫“少年游”。
更绝的是,标签化消费观无处不在:2000元的房租犹犹豫豫,200元的蜡烛必须拿下;30元的咖啡每天一杯,可3000元的首付算了,还是先凑活。你觉得这是进步还是退步呢?这种消费观背后其实映射出了大家对未来的悲观,于是选择用“奶头乐”消费取代自己的真实需求。
这种焦虑感还催生出了新潮流:创业课、技能课铺天盖地,什么“小众赛道”“信息差致富”,张嘴就来,几千元的课程点开全是绣花枕头。更坑的是,他们把画画、弹琴这些兴趣爱好包装成“夜校课程”,价值感一下就拉满了。以前咱还知道自己是在花钱自娱自乐,现在学点啥都恨不得立马发家致富。
这种“焦虑未来、混过现在”的循环怎么样才能打破?其实拐点已经来了。你看现在为啥全国都在求新求变?还不是旧模式行不通了。之前我们的经济主要靠出口拉动,那怎么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呢?
劳动力成本一压再压,企业基本赚得盆满钵满。但现在国际大环境变了,关税一加,价格优势被抹平。产品卖不出去,难道就让它烂在仓库里吗?当然不行,于是出口转内销,必须靠我们自己人来消化过剩的产能,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再分配时期,主要有两步:
一是提高需求。怎么提高呢?
比如强制社保,让大家不用为看病和养老担忧,才能有信心消费。
二是降低供给。我们在优胜劣汰,比如前阵子的供给侧改革和反内卷,就是在给全国企业大洗牌,让那些靠剥削员工活下来的小作坊被淘汰掉,而头部的大企业也必须善待员工了。像现在加班文化不让提了,劳务派遣查得更严了,估计很快年假也会被拉长,至少能保证大家每年都休够天数。
那话说回来,咱最关心的工资可能再涨吗?
大概率是会的。年初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把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放在第一条;今年5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文件也提出了要推动企业建立工资合理增长机制,这意味着大家对工资的预期可以再乐观一些。
不过如果你现在还是感觉自己的行业遍地寒气,那可能真得换个赛道了。怎么换赛道呢?可以从大数据里找方向。举个例子,比如前面提到的北京二季度数据,人工智能核心人才月薪中位数达到4.2万,集成工程师也达到了2.9万。再比如刺激消费的大趋势下,服务业遍地开花,智联招聘二季度数据显示,宠物服务、汽车后市场、养老等岗位需求量都很大。
说到底,这个财富再分配的岔路口充满了新的机遇,大家一定要把握时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