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印象中的曹操是什么样的?
你觉得他是英雄还是奸雄?
他曾经为朝廷披肝沥胆,但最后又被骂成“汉贼”;他爱惜人才,却又诛杀能臣。
他的作品里满是怜惜苍生的句子。
可也是他,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屠城。
这些截然相反的事情居然都是同一个人做的;这些相互矛盾的性格,居然能统一到一个人身上。
为什么?一颗心怎会如此复杂?
而他,又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
一起听听意公子的讲解吧
了解完曹操的这一生,你现在会如何评价曹操?
此刻的你,又会怎么会看待:
人 心
尽管曹操一生操纵人心:能容得下骂他“赘阉遗丑”的陈琳;镇得住桀骜不驯的猛将;甚至用“割发代首”来安抚将士。
可真正支撑他走过风云跌宕的,却不是权术,而是那颗乐观开阔的心。
无论年纪多大,无论遭遇多惨烈的失败,他总能重新站起,以一种饱满的生命能量面对世界。
一起听听意公子的讲解吧
在乱世中,乐观成为他不可或缺的生存策略。
但能在乱世中活出精彩,除了心态,诗歌才是支撑一切的“脊梁”。
在三国里,能称得上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的——只有曹操。
曹操有三首诗被选入语文课本:《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
跟他同等权重的,是像贺知章、李商隐这样的诗人。
那么曹操的诗到底好在哪里?
他对后来的文学发展,又有怎样的意义?
一起听听意公子的讲解吧
曹操的诗,把文学家一生的命运和心路历程,第一次放到了舞台中央。
我们说“诗人”,以前只见诗,现在,我们清晰地看见了“人”。
从他开始,诗歌不再只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而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
这就是“文学自觉”——
我的作品,不再为了任何人,任何外部力量。
我的创作,只是为了我自己。
于是,从建安文学开始,文学从政治、伦理的附庸中解放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经史,而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
这种对“美”和“真”的自觉追求,影响了后世每一位伟大的诗人。
合上书页,再想起曹操,或许仍分不清该称他“英雄”还是“奸雄”。
毕竟,他既能提笔写下“白骨露于野”的苍生之痛,也能在乱世中果断挥剑。
谋略与算计,是他的一面;
诗与真情,也是他的一面。
他并不完美,却从不掩饰自己的锋利与坦荡。
而这份坦诚,或许就是我们面对生活时,最该借来的勇气。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