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精神软绵绵的,还又吐又走不稳,可把我们吓坏了!”回忆起几天前的经历,贝贝(化名)的父母仍心有余悸。
贝贝刚满13个月,正是活泼好动、对万物充满好奇的年纪,总爱用小手四处探索。这天中午,贝贝像往常一样睡午觉,可醒来后,向来活泼好动的她却突然变得精神萎靡,还接连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甚至连走路都摇摇晃晃,无法站稳。
一家人正慌乱不已时,贝贝奶奶发现客厅茶几旁的地上,散落着几片白色小药片——这一幕瞬间让一家人警觉起来,赶忙去查看家中的药品,结果发现贝贝爷爷的助眠药瓶盖被打开,倒在客厅的茶几上。
网络配图
原来,贝贝的爷爷因睡眠不好,需要服用助眠药。
事发前一天晚上,爷爷吃完药后,随手将药瓶放在了客厅茶几上,匆忙间还忘了拧紧瓶盖。结合地上的药片和贝贝的异常症状,家人心里咯噔一下:孩子难道是误吞了爷爷的助眠药?
来不及多想,一家人立刻抱着贝贝赶往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儿科。急诊儿科医生结合家人描述的情况、现场发现的药片,以及临床检查结果,很快确诊贝贝为误服药物中毒,第一时间展开紧急救治,并且严格检测心率、血压等。随后将他收入儿科病房继续治疗。
所幸,经过3天的精心照料,贝贝的情况逐渐平稳,最终转危为安。
可抑制中枢
量大恐致呼吸心跳骤停
“幸好送医及时,孩子服用量也不算大,若再晚点送医,后果将不堪设想。”儿科主任蒋春明介绍,贝贝误服的药物是氯硝西泮片,属于苯二氮卓类药物,常用于镇静、催眠、抗焦虑和抗癫痫治疗。这类药物对中枢系统有较强抑制作用,对成人有镇静作用,对婴幼儿的毒性却极强,可引发呼吸抑制、肝肾功能损伤、心跳骤停,甚至死亡。
蒋春明说,临床中因误服药物送医的患儿,大多是误吞了家中随意放置的药品,比如助眠药、降糖药、降压药等,且年龄多集中在1-3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活动能力增强、范围扩大,但缺乏安全意识,很容易接触到危险物品。
药品这样存
远离“隐形杀手”
孩子对色彩、形状的好奇心强,容易将药片、胶囊当作“糖果”误食。蒋春明提醒,要最大程度降低药品误吞风险,一定要将药品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如带锁的吊柜、高处抽屉等),不要放在茶几、餐桌、床头等易接触位置。
同时药品需存放在原包装内,保留清晰的标签(注明名称、用法、有效期),不要随意装入零食罐、饮料瓶以防混淆。取药后要立即拧紧瓶盖、放回原位,避免因临时有事忘记收纳给孩子留下接触机会,且成人药品(尤其是安眠药、降压药、降糖药)需与儿童药品分开存放,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也要区分以减少误拿可能。
此外,安全教育也很重要。对3岁以上的孩子要明确告知“药品不是零食”,不要用“吃药像吃糖”的说法哄孩子服药,避免误导。
一旦误服药物这些救治方法你要知道
一旦发现孩子误吞药品,无论是否出现症状,都应就医,切忌抱有“觉得孩子没事”“等一等看情况”的想法,很多药物中毒的危害会随时间推移不断加重,就医时记得带上药品包装以便于医生迅速明确情况。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定不要自行催吐,部分药物催吐可能加重中毒症状。同时,呕吐过程中呕吐物容易被吸入气管,引发吸入性肺炎,甚至导致窒息。
一旦孩子发生呕吐、抽搐等情况不要往孩子嘴里塞筷子、勺子等物品,也不要强行按住孩子肢体阻止抽搐,否则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 总之,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放好药物,最好的保护就是“防患于未然”。
来源:FM93记者王桔 通讯员:李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