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闽江的水波,台江农贸市场旁的“老字号鱼丸店”已经支起了大锅。乳白的汤翻滚着,一颗颗圆胖的鱼丸在沸水里上下浮动,像一群调皮的白鹅。穿对襟衫的老师傅手里握着木槌,在青石砧上“嘭嘭嘭”地捶打着鱼肉,那节奏和着锅里的咕嘟声,成了清晨福州最动听的序曲。穿着校服的孩子踮脚望着,手里攥着阿妈给的零钱,等着那碗热气腾腾的鱼丸——咬开薄而弹的鱼皮,鲜美的汤汁在嘴里炸开,混着Q弹的肉馅,这是刻在福州人DNA里的乡愁滋味。
从“鱼包肉”到“金汤丸”的千年流转
福州人说起鱼丸,总要提一句“没有鱼丸不成席”。这道看似寻常的小吃,背后藏着千年的故事。最动人的莫过于戚继光抗倭时的传说:当年戚家军在闽沿海抗击倭寇,为了让士兵们在行军中也能吃到热乎饭,又不暴露行踪,聪慧的福州百姓便将鱼肉捶成糜,包进肉馅,做成丸子,既方便携带又营养丰富。虽无确凿史料佐证,但这 stories 里的军民情深,早已和鱼丸的鲜美一起,融入了福州人的日常生活。
更早的文字记载,可见于清代施鸿保的《闽杂记》:“福州人作鱼丸,以鳗鱼、鲨鱼或淡水鱼剁脯,加薯粉为皮,包瘦肉为馅,或空其中,名‘鱼丸’。”那时的鱼丸,已有“包心”与“实心”之分,馅料也从单纯的瘦肉,逐渐加入虾米、香菇等提鲜。老福州人说,正宗的福州鱼丸,讲究“鱼皮弹、肉馅鲜、汤汁甜”,三者缺一不可。不像如今有些外地的鱼丸,吃起来满口淀粉味,那是丢了福州鱼丸的魂。
鱼糜里的黄金配比
走在福州的老巷子里,常能看到老师傅捶打鱼糜的场景。那青石砧和硬木槌,是代代相传的家什。做鱼丸,鱼的选择最是关键。传统福州鱼丸多用鳗鱼,其肉质紧实,弹性好,打出的鱼糜细腻且有韧性。也有用鲨鱼的,鲨鱼肉纤维粗些,打出来的鱼丸更有嚼劲,但腥味也稍重,需用姜片和料酒仔细去腥。如今市场上常见的还有用马鲛鱼,肉质雪白,腥味淡,更受年轻人喜欢。
鱼和肉的配比,各家有各家的秘方。在“南后街鱼丸铺”,第三代传人陈师傅告诉我:“鳗鱼糜七两,加三两猪五花肉(三成肥七成瘦)的肉糜,这是黄金比例。肉多了腻,肉少了柴,鱼多了散,鱼少了不够鲜。”捶打鱼糜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新鲜鱼肉去皮去骨,切成小块,放在青石砧上,用硬木槌反复捶打。“力道要匀,速度要快,捶到鱼肉变成棉絮状,能捏成团不掉屑才行。”陈师傅示范着,木槌落下发出“嘭嘭”的闷响,震得案板都在颤。他说,以前没有机器,全靠手工捶打,一个师傅一天最多捶三十斤鱼糜,“现在有了绞肉机,但老食客还是认手工捶打的,说那才有‘活气’。”
捶好的鱼糜要加番薯粉。这番薯粉也有讲究,得是本地霜降后的红心番薯,晒干磨粉,细腻无渣。鱼糜和番薯粉的比例约为 10:1,加一点点盐和清水,顺时针搅拌上劲。“搅到鱼糜能‘挂壁’,抓一把能拉出长丝不断,就可以包了。”陈师傅抓起一团鱼糜,在手心搓圆,用拇指按出一个深坑,填上肉馅,再慢慢收口,一个圆滚滚的鱼丸就成了。他的动作行云流水,一分钟能包二十多个,每个都大小均匀,像刚从模子里刻出来的。
肉馅里的福州味
福州鱼丸的“心”,藏着地道的福州风味。传统的肉馅用的是猪前腿肉,肥瘦相间,剁成肉糜。“不能绞,绞出来的肉糜太细,没嚼头。”陈师傅一边剁肉一边说,“要‘剁’出肉粒感,吃起来才香。”肉馅里要加虾油——这是福州菜的灵魂调料,用新鲜海虾发酵而成,鲜中带咸,能给肉馅提鲜增香。再加点白糖、胡椒粉、葱花和姜末,搅拌时要分几次加入少量清水,让肉馅吃足水分,这样煮出来的鱼丸才有“爆汁”的惊喜。
有些店家还会在肉馅里加干贝或目鱼干,增加海鲜的鲜甜。住在仓山区的林阿婆就好这口:“鱼丸嘛,就得有鱼味,也要有肉香,最好再带点海货的鲜,这才是福州的味道。”她告诉我,以前过年,家里都会自己做鱼丸,孩子们围着灶台转,等着吃刚出锅的鱼丸,“咬破一点皮,吹吹气,吸溜一口汤,鲜得眉毛都要掉了!”
鱼丸下锅也有讲究。锅里的水不能烧得太沸,“小滚”即可,也就是水面刚冒小泡的时候。鱼丸下锅后要用勺子轻轻推动,防止粘锅底。等鱼丸浮起来,再煮三分钟,让肉馅熟透。“浮起来的鱼丸不一定熟,要看它的‘肚子’鼓不鼓。”陈师傅捞起一个鱼丸,对着光看,“鼓起来,透亮,就熟了。”煮好的鱼丸捞进碗里,舀一勺原汤,撒点葱花或香菜,滴几滴虾油,就是一碗地道的福州鱼丸汤。
一碗汤里的福州城
福州人吃鱼丸,讲究“原汤化原食”。鱼丸煮出的汤本身就带着鱼肉的鲜甜,无需过多调味。但不同店家的汤底也各有千秋。台江的“老字号”爱用筒骨汤打底,汤头浓郁,喝起来醇厚;仓山的小店则喜欢用简单的清水加几片姜,更能凸显鱼丸本身的鲜味。还有的会在汤里加紫菜和虾米,增加层次感。
除了煮汤,福州人还有其他吃法。炒鱼丸是常见的家常菜,鱼丸切块,和青椒、胡萝卜、木耳一起炒,咸香下饭。冬至的时候,家里会煮鱼丸当主食,取“团团圆圆”之意。“以前穷,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鱼丸。”林阿婆回忆道,“现在日子好了,想吃就吃,但总觉得还是过年那碗鱼丸最香。”
不同年纪的福州人,对鱼丸的偏好也不同。年轻人喜欢清汤鱼丸,觉得清爽不腻;老一辈则偏爱浓汤鱼丸,觉得更有“古早味”。还有甜咸之争:有人吃鱼丸一定要加糖,觉得“甜能衬鲜”;有人则坚决反对,认为“咸鲜才是本味”。“这就像福州的天气,有人喜欢夏天的热烈,有人喜欢冬天的温润,各有各的滋味。”陈师傅笑着说。
坊巷间的烟火气
在福州,鱼丸是街头巷尾最常见的小吃。清晨的早点摊前,一碗鱼丸汤配上一个肉燕,是打工人的能量早餐;午后的茶点时间,来碗鱼丸,配着茉莉花茶,是老福州人的惬意时光;深夜的夜宵摊,一碗热气腾腾的鱼丸汤,能驱散一天的疲惫。南后街的游客多,鱼丸店也多,店里的伙计热情地招呼着:“来碗鱼丸吧,福州特色!”游客们捧着碗,小心翼翼地咬开鱼丸,被烫得龇牙咧嘴,却又忍不住喊“鲜”。
去年春节前,我在“老字号鱼丸店”遇到一位从台湾回来的福州籍老人,他一次买了二十斤生鱼丸,说是要带回台北给儿孙尝尝。“离开福州六十年了,就想念这口鱼丸。”老人眼眶泛红,“吃到这味道,就像回到了小时候。”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鱼丸对福州人来说,早已不是一道简单的小吃,而是一份乡愁,一份牵挂,是无论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路的味道。
如今,福州鱼丸已经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轻的手艺人也开始尝试创新:有菠菜汁做的绿色鱼丸,有墨鱼汁做的黑色鱼丸,还有包入芝士馅的“网红鱼丸”。但陈师傅说:“创新可以,但不能丢了根本。鱼要鲜,肉要香,粉要匀,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破不得。”
暮色降临,闽江边的灯光亮了起来。鱼丸店的大锅依旧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师傅们的木槌声和着江水的哗哗声,在夜色里传出很远。捧着一碗刚出锅的鱼丸汤,看着窗外华灯初上,咬开一颗鱼丸,鲜美的汤汁在嘴里化开,鱼肉的鲜甜和肉馅的醇厚交融在一起,温暖了胃,也温暖了心。这或许就是福州的味道——像闽江水一样包容,像坊巷里的时光一样绵长,藏在一颗颗圆滚滚的鱼丸里,等着每一个人来品尝,来感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