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西藏科考手记

0
分享至

几乎每一年的夏季,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都要全员出动,奔赴西藏进行菌物资源采集考察。究竟哪天出发,取决于当地大型真菌的最佳生长时间,而这需要根据物种分布地、雨水和天气情况等多种因素综合判断。

临近七月,菌物标本馆科考领队王科反复研究西藏地图、天气预报和历史标本记录,和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科考领队普多老师几经研讨后,最终确定了采集路线:拉萨-洛扎县-隆子县-米林市-巴宜区-波密县-察隅县-墨脱县-林芝市。我们期待沿途尽可能走一走祖国的边境,填补调查空白的区域。

本次科考依托西藏自治区重点研发及转化重点专项喜马拉雅南麓区域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及资源利用评估项目和西藏自治区基地与人才计划项目西藏毒蘑菇资源评估与识别技术研究,兼顾我国边境微生物本底调查、毒蘑菇物种资源调查与科普影像记录三项任务。

2025年7月22日,为期19天的西藏科考正式开始了。

此次科考一行17人,跨越5300公里,追随着大型真菌的足迹,抵达10个县市、5个边境乡镇,采集标本近1500份,拍摄了上万份标本生态照和视频素材,收获颇多。


科考团队合影(拍摄于鲁朗)

高原上的 “下马威” 与不停歇的脚步

出发前,团队里每个人都带着多年野外采集的底气,笃定凭借丰富经验,定能轻松应对高原环境,没人把 “高原反应” 放在心上。可现实很快给了我们一记警醒——高反从不会对掉以轻心的人手下留情,更用五花八门的“招式”,让我们挨个“领教”了它的厉害。

有人第一天还生龙活虎,穿梭林间劲头十足,第二天就被高反缠上,只能靠氧气瓶供氧、吞服布洛芬缓解不适,彻底没了往日神采;有人被高反引发的牙疼折磨,硬是“被迫”减重 19 天;还有人直接开启了“修仙”模式:白天没胃口吃不下饭,夜里又被失眠困扰,睁眼到天亮。

抵达西藏的第二天,我们按计划向科考第一站——山南市洛扎县进发,途中要翻越连绵的喜马拉雅山脉。海拔从 3000 米逐步攀升至 4000 米、5000 米,队员们随身携带的血氧仪数值也跟着一路走低,从 65、56,直至跌破 50,落到47—— 我“荣幸”地成了这支队伍里血氧值最低纪录的保持者。


采样第一天路过海拔5010米的普莫雍措,团队的第一张大合影

尽管每个人的脚步都变得沉重迟缓,呼吸也带着难以掩饰的急促,但大家身上始终透着一股执拗的劲儿:这些小插曲不过是高原给我们的“见面礼”,绝不会挡住前行的方向。我们心里都清楚,每一个“真菌人”的脚步,一旦朝着热爱的山野启程,就从没有“停歇”二字。

科考“历险记”

科考之路,向来交织着艰辛、惊险与欢笑,只是谁也没料到,这次旅程的开篇,就迎来了一记 “王炸”。

在洛扎县拉康镇外海拔 3900 米的山林间,我们一行 6 人怀揣着探索的热忱,正准备为采集工作大展拳脚。进林子前,当地老乡曾好心提醒“这一带常有熊出没”,彼时大家只当是寻常警示,未曾想危险真的近在咫尺。

当时,我正为发现一簇嫩黄透亮的珊瑚菌满心欢喜,标本馆的小杨老师突然从前方十米开外敏捷地跃下,急促喊道:“有东西,黑色的!”

经验丰富的王老师立刻安抚众人:“别怕,大概率是林中散养的牦牛。”

可小杨老师接下来的话,瞬间让空气凝固:“我看见脸了,是熊!”

我们 6 人迅速站成一排,我握紧手中唯一的 “武器”—— 登山杖,心跳如鼓。很快,一头熊伴着低沉的吼叫出现在视野里,万幸的是,它或许没留意到我们,又或是并不饥饿,竟径直从我们面前大摇大摆地走过。

事后回想,大家笑着打趣,采样第一天就经历了 “生死考验”,彼此俨然成了过命的兄弟。

若说体型庞大的野兽让人提心吊胆,那墨脱特有的 “小虫”—— 蚂蝗,也同样让人时刻提防。作为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墨脱藏着独特的自然奇观:这里囊括了从赤道到极地的所有气候带,一眼便能尽览寒带至热带的迥异风光。而当地的蚂蝗,更是 “特色鲜明”,大、中、小号一应俱全,堪称 “山林里的小麻烦”。

出发前,大家玩笑般约定,采集标本的乐趣之一,便是体验不同的风土,这次要好好“感受”墨脱的蚂蝗。进林子后,队伍自然而然分成了两派:“洒脱派”干脆只扎起裤腿,不做过多防护,任由蚂蝗“造访”;我则属于“保守派”,即便顶着30多度的高温,也坚持把衣物所有可能钻虫的缝隙扎得严严实实。

事实证明,谨慎些总没错——我成了队伍里少数没被蚂蝗叮咬的人。在墨脱停留的 3 天里,同事们脸上、鞋上偶尔掉下来的蚂蝗,都靠我这个“保守派” 徒手清理,倒也成了科考途中一段别样的小插曲。


墨脱“蚂蟥林”工作照

若说山野间的动物带来的是惊与喜,那未知的路况,便是科考途中最常遇见的 “拦路虎”。我乘坐的头车正载着众人关于下一站采集计划的畅想,突然车身猛地一沉,如过山车般骤然下坠——车子竟径直冲向了一处塌方形成的陷坑。危急时刻,司机师傅沉着冷静,稳稳把住方向盘,迅速挂上四驱,一番精准操作后,车子总算有惊无险地驶出了陷坑,车厢里紧绷的空气才松弛下来。

塌方、泥石流、倒伏的大树,早已是山路上的“老熟人”。堵车更是家常便饭,常常从日头高悬堵到夜色深沉,有时甚至要一边跟着修路队伍清理障碍,一边缓缓向前挪动。走在西藏的科考路上,总觉得我们的科考车仿佛拥有 “万能” 属性:能在没过车轮的积水中穿行,能在云雾缭绕的山巅驰骋,能在没过膝盖的草丛里颠簸,更能贴着悬崖边的险路稳健前行。

“翻山越岭”四个字,在这里被赋予了最沉重的分量——我们要翻越的,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每一次翻山,眼前都是望不到头的 “山路十八弯”,海拔在短短路程里起伏数千米,车厢里的人也跟着在缺氧与颠簸中反复“历练”。

可当车子驶上平坦路段,看着这条被称作“天路”的公路在青藏高原上蜿蜒伸展,从高耸的边境山脉,延伸到祖国版图的每一个角落,路上往来不息的建设车辆、沿途崭新戍边村里飘扬的鲜红国旗,又让人心中满是震撼与自豪。这份震撼,早已盖过了路途的艰辛,只余下对祖国基建实力的赞叹,对边疆发展的感动——这,便是藏在“天路”尽头的,属于祖国的伟大与荣光。


西藏地区大型真菌物种生态照

山野间的科普足迹

科考之路向前延伸时,科普的脚步也从未停歇。出发前,我们特意带上了由菌物标本馆与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联合编制的《西藏毒蘑菇图鉴》,打印成册后随车携带,沿途只要遇到餐馆、村落,便会将图鉴张贴在显眼处,或是逐份递到村民手中。

走村入户开展调查时,听老乡们分享代代相传的采菌经验,我们也顺势坐下,用通俗易懂的话讲解科学采集的技巧、毒蘑菇的鉴别要点。当老乡们接过图鉴,认真翻看时,那些翻山越岭的疲惫仿佛瞬间消散 —— 科考的意义,在这一刻变得无比具象:不只是探寻未知的菌物,更是把实用的知识送到需要的人身边。

在山林采集时,常会遇见上山采菌的村民和游客,我们总会主动上前,帮他们分辨篮中的蘑菇哪些可食、哪些含毒,避免误采误食的风险。路上碰到几位游客采了满满一篮蘑菇,说要做顿 “山珍大餐”,我们在帮忙辨认时发现,其中混着好几种剧毒蘑菇。游客们纷纷向我们致谢,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菌物科普的声音,还需要传到更远的地方。


科考团队为当地餐馆张贴的西藏毒蘑菇图鉴


菌物标本馆工作人员为村民辨别食、毒物种

永远在路上

西藏的物种宝库中,菌物的丰富与奇特,总让我忍不住用 “惊艳” 二字来形容。

扎日神山上娇艳的红菇蜡伞,墨脱热带雨林中梦幻的多汁乳菇,朗秋冰川脚下肥厚的网盖牛肝菌,扎墨公路沿线晶莹剔透的中华胶质假齿菌,鲁朗林海里明艳的拟橙盖鹅膏,以及光怪陆离的派克亚齿菌(出血齿菌)……它们藏在这片土地的不同角落,以各异的姿态,诉说着自然的神奇。

每遇见一种,我们都格外珍视:屏气凝神用镜头捕捉它们最美的瞬间,仔细记录下精确的地理信息,再小心翼翼地将其制成标本。这份份凝结着自然之美的标本,承载着我们的期待 —— 愿它们在科研的土壤中,继续绽放出推动认知的力量。

当最后一份标本仔细封缄,当相机快门定格下鲁朗林海前的收工合影,望着身边同事们沾满泥土却难掩笑意的脸庞,我忽然读懂了“热爱”二字的重量:它从不是冰冷的标本、枯燥的数据,而是一代又一代“真菌人”,为摸清祖国菌物多样性家底,薪火相传的不懈坚守。

从老前辈们骑着马、驮着行囊,在雪域高原开辟青藏科考拓荒之路,到如今我们驾车驶过盘山公路,直抵边疆腹地;从过去靠双脚丈量山野,到如今带着专业设备精准记录—— 变了的是科考条件,不变的是真菌人对这片土地的执着,对未尽事业的担当。

此次西藏科考之旅虽已完美收官,但属于我们的故事,永远在路上。每个真菌人的期待,或许藏在下一次启程的行囊里,藏在下一座待探索的深山里,藏在下一条蜿蜒的边境线上,藏在下一场滋养菌物的雨季里——这份对科学的热忱,终将生生不息,声声不息。


科考团队收官合影

供稿:杜卓

图片:杜卓、王科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模特大赛15号选手夺冠引争议,组委会最新回应:她是太太组冠军,带资进组是谣言

模特大赛15号选手夺冠引争议,组委会最新回应:她是太太组冠军,带资进组是谣言

先锋新闻
2025-11-19 16:47:56
遗憾!吴艳妮给自己打0分:跑出赛季最佳+只能拿第2 3战全运0金牌

遗憾!吴艳妮给自己打0分:跑出赛季最佳+只能拿第2 3战全运0金牌

风过乡
2025-11-19 22:05:53
心太累!上海一小区新业主称遭“停车霸凌”:交了车位费,却总是被驱赶

心太累!上海一小区新业主称遭“停车霸凌”:交了车位费,却总是被驱赶

极目新闻
2025-11-19 22:51:01
“漏X装”,火了!

“漏X装”,火了!

微微热评
2025-11-19 14:51:31
跑到全国第4!22岁跨栏女神:绝不会去当网红 放弃清北是担心毕业

跑到全国第4!22岁跨栏女神:绝不会去当网红 放弃清北是担心毕业

风过乡
2025-11-20 06:30:04
买空卖空?!知名大牌上海经销商,竟敢这么干!大波消费者“钱货两空”

买空卖空?!知名大牌上海经销商,竟敢这么干!大波消费者“钱货两空”

新民晚报
2025-11-19 19:43:44
杭州官宣取消灵隐寺门票

杭州官宣取消灵隐寺门票

界面新闻
2025-11-19 10:37:00
再这样下去,中国孩子就完了?央媒发文痛批这一现象

再这样下去,中国孩子就完了?央媒发文痛批这一现象

新东方
2025-11-19 15:27:54
中国官员双手插兜后续:日方上下齐破防,刘劲松及外交部分别回应

中国官员双手插兜后续:日方上下齐破防,刘劲松及外交部分别回应

吭哧有力
2025-11-19 17:58:37
越南高颜值女子柬埔寨劫狱引关注

越南高颜值女子柬埔寨劫狱引关注

扬子晚报
2025-11-19 22:37:57
【扫“苗”】插裤兜,非常罕见的送别动作!日方接受吗?

【扫“苗”】插裤兜,非常罕见的送别动作!日方接受吗?

新民周刊
2025-11-19 09:26:23
俞敏洪南极邮轮被曝入住价在26万至148万元,坐一次要等两年;“内部信”风波后,其发视频称:应邀来南极,为青少年考察自然教育

俞敏洪南极邮轮被曝入住价在26万至148万元,坐一次要等两年;“内部信”风波后,其发视频称:应邀来南极,为青少年考察自然教育

极目新闻
2025-11-19 19:51:43
浙江16岁小将陈妤颉夺女子200米冠军,成为本届全运会双冠王

浙江16岁小将陈妤颉夺女子200米冠军,成为本届全运会双冠王

懂球帝
2025-11-19 20:44:03
0-3!中国名将兵败如山倒:世界冠军夺赛点,7连胜丁俊晖进8强?

0-3!中国名将兵败如山倒:世界冠军夺赛点,7连胜丁俊晖进8强?

刘姚尧的文字城堡
2025-11-20 06:16:16
击败吴艳妮的 “黑马” 刘景扬是谁?

击败吴艳妮的 “黑马” 刘景扬是谁?

后体工队长
2025-11-19 23:09:38
中国公民赴俄将免签,飞莫斯科、圣彼得堡搜索量激增3倍以上

中国公民赴俄将免签,飞莫斯科、圣彼得堡搜索量激增3倍以上

纵相新闻
2025-11-19 15:05:03
重磅:莫斯科再遭大规模空袭!俄罗斯最大机场被迫关闭

重磅:莫斯科再遭大规模空袭!俄罗斯最大机场被迫关闭

项鹏飞
2025-11-19 19:27:42
大批中国人依然去日本旅游,日媒追问时,他们的回答太扎心了

大批中国人依然去日本旅游,日媒追问时,他们的回答太扎心了

寒士之言本尊
2025-11-18 23:53:07
日本入常失败,被中方三个字判了死刑,日本代表甚至不敢正面反驳

日本入常失败,被中方三个字判了死刑,日本代表甚至不敢正面反驳

时时有聊
2025-11-19 20:53:11
中日关系高度紧张:大量中国游客赴日!网友:富士山下都是中国人

中日关系高度紧张:大量中国游客赴日!网友:富士山下都是中国人

大国纪录
2025-11-19 15:52:44
2025-11-20 07:48:49
中国科普博览 incentive-icons
中国科普博览
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
4689文章数 20131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一夜封神,Gemini 3让谷歌找回“碾压感”

头条要闻

日本首次出口具有杀伤力武器 专家:危险信号

头条要闻

日本首次出口具有杀伤力武器 专家:危险信号

体育要闻

世界杯最小参赛国诞生!15万人岛国的奇迹

娱乐要闻

史林子出轨对方前妻放锤!

财经要闻

重磅!中金公司拟收购东兴与信达证券

汽车要闻

此刻价格不重要 第5代帝豪本身就是价值

态度原创

健康
手机
亲子
房产
公开课

警惕超声报告这六大"坑"

手机要闻

OPPO Find X9系列海外卖爆!销量接近上代2倍

亲子要闻

“广东重男轻女?园长日常揭秘,真相让人震惊!”

房产要闻

29.4亿!海南“地王”片区,要卖超级宅地!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