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这个故事,得从湖北红安县的历史说起。这地方在革命年代可不简单,黄安起义打响了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一枪,后来改名红安,出了两百多位将军,被叫做中国第一将军县。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红四方面军的大本营,战斗打得激烈,牺牲的战士不少。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刚成立没几天,就从七里坪南下,发起黄安战役。这场仗打了四十多天,红军歼灭国民党第六十九师,活捉师长赵冠英,敌军损失一万五千人。
黄安县城被攻下,从此改名红安,鄂豫皖苏区扩大了不少。可仗打得越猛,红军战士的伤亡也越大,很多人在战场上倒下,遗体就近安葬在当地山坡或村边。红安熊家咀村的姜家岗湾,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埋着七十三位红军烈士,大部分无名,只有少数留下了姓名。
![]()
高德福就是其中一个有名的。他是河南新县人,1909年出生在普通农民家庭,那时候新县属于鄂豫皖边区,日子苦,地主压迫重。1929年,红军征兵队到新县宣传,高德福二十岁,正壮实,报名参军。他加入红四方面军,分配到作战连队,身材高大,力气足,很快就表现出色。1930年,他升为班长,参加过几次小战斗,负责掩护和冲锋。1931年秋,他当上营长,带队执行任务。
黄安战役打响时,高德福的营队冲在前面,敌军火力猛,他腿部中弹,伤重无法行动。战友用门板抬他撤到熊家咀村附近姜家岗湾,那里是红军后方医院点。村民陈明志是老红军,帮忙包扎,但医疗条件差,没药没设备,高德福伤口感染,几天后牺牲,年仅二十二岁。陈明志和当地群众挖坑安葬他,立了木牌刻名,和其他战士合葬在山坡上。墓地当时简陋,就几个土包,周围长满野草,没人管。
![]()
高德福走后,他哥哥高德焱在家乡急坏了。弟弟参军后音讯全无,高德焱开始四处打听。1932年,他骑驴去红安,挨村问人,但敌军搜捕严,百姓不敢说,他空手而归。之后几年,他又去过几次,风里来雨里去,还是没线索。高德焱晚年把这事托付给儿子高厚学,高厚学从小听父亲念叨,长大后接过担子。1940年代,高厚学走访新县老战士,记下零星消息,说弟弟可能在黄安一带伤亡。1950年代,他去县里档案室查,工作人员说记录不全。
1960年代,高厚学身体还行,坐班车去湖北边境,找有红安亲戚的乡亲问,还是没结果。高厚学的儿子高定新,1970年代开始帮忙,农闲时翻县志,寄信给民政部门,但信像石沉大海。1980年代,高定新工作了,抽空去周边县打听,一次去红安附近,村民只知有旧墓,不知名字。1990年代初,高厚学年纪大了,高定新独自行动,多次去信红安县,无回音。高家三代人,就这么寻了六十多年,线索断断续续,始终没实锤。
![]()
红安熊家咀的墓地,本来容易被遗忘。1931年后,战斗继续,地方乱,墓地荒废,木牌风吹日晒,字迹模糊。村民偶尔路过,也不敢多管。直到姜能山出现,他改变了这一切。姜能山1938年出生在熊家咀村,父亲姜德善是黄麻起义老红军,1930年战斗中牺牲,留下遗腹子姜能山。他从小听村里老人讲红军故事,对烈士有种说不出的敬重。1958年,二十岁的姜能山和村民程于美去墓地植树,他种下十四棵扁柏树,从那天起发誓义务守墓,帮烈士找亲人。起初,他自费买铁锹锄头,定期除草添土。1960年代,墓地更破,他白天干农活,晚上提煤油灯修坟。
1970年代,村里生产队忙,他还是坚持,一次请老人辨认碑文,从模糊木牌上认出高德福和黄民进两个名字,他仔细擦拭,记在本子上。1976年,有人想在墓地开荒种地,姜能山挡在前面,挥锄头说不能动,他守了这么久,不让别人毁。1980年代,国家重视烈士墓,政府出资修缮,姜能山当义务管理员,帮着搬石材,指挥位置。陵园建好,青石板盖主墓,松柏环绕,他每天巡视,宣讲故事。1990年代,陵园成地标,他拄拐杖还去,擦碑扫地。姜能山不图名利,烈士家属来谢,他婉拒钱财,说这是应该的。到2024年,他八十六岁,还在守护,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
1994年夏,高定新的岳父程如松从红安来河南新县探亲。程如松是熊家咀人,平时爱聊家乡革命史,这次闲谈中提起熊家咀红军墓地,说村里姜能山守了几十年,碑上留名烈士有高德福。高定新一听这名字,愣了,因为家里传了好几代,就是这个高德福,爷爷辈的营长,参军后失踪。高定新问清楚,程如松说碑上刻的河南籍,1931年牺牲,对得上。高定新告诉父亲高厚学,两人决定去红安核实。
几天后,他们坐长途车赶到熊家咀,村干部领路去姜家岗陵园。陵园在山坡,坟冢整齐,他们看到高德福碑,记录籍贯年龄战役都吻合。高厚学和高定新确认,这就是失踪六十多年的亲人。村干部讲历史,姜能山过来,老人头发白了,拄拐杖,详细说高德福伤重过程,陈明志安葬细节。姜能山认出名字是七十年代辨的,一直保留。高家父子谢过姜能山,带纸钱祭拜。从那以后,高家了却心愿。
![]()
这个事件不光是高家的事,还牵出红安的革命底蕴。黄安战役是红四方面军成立后第一仗,徐向前指挥,打破国民党围剿,鄂豫皖苏区从几十万发展到上百万。红安出将军多,因为这里群众基础好,青年参军踊跃。高德福这样的普通农民,参军后快速成长,营长职务说明他实战能力强。牺牲后,遗体靠群众掩护,才没被敌军毁。
陈明志是关键,他是当地老红军,战后保护墓地,传给后人。姜能山接棒,六十多年不间断,体现鄂豫皖老区精神。陵园现在是爱国主义基地,每年清明有活动,姜能山讲故事,教育年轻人。1994年寻亲成功后,高定新记录家史,分享给村里人,激励大家了解革命旧址。类似故事在老区不少,烈士后人通过各种机缘找到亲人,填补空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