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程中,类比是一个很常见、且很有效的学习手段。它常常用来解释说明某些抽象的、不常接触的概念或现象。类比在知识的传播领域,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让更前沿、复杂而专业的知识,让更多不那么专业的人了解、掌握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这么听起来,类比好像是现实生活中百利而无一害的学习方法——因为它可以将任何复杂、难以理解的东西,转化成简单、通俗易懂的模型。那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不是的。类比这个方法并不是只存在优点,对于许多需要「深入」了解某领域知识的人来说,依赖、滥用类比方法去「降维知识密度和难度」,反而会给学习效果带去许多难以察觉的隐患。
类比的优点
类比的优势,根据文章开头,大家也大差不差能想象到它的威力——把陌生知识从空中楼阁转换成生活空间,这样的话,大多数人都能接触了解。既增加了某些前沿专业知识的普及性和实用价值,也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前沿知识科学的指导生活工作和学习。
再厚重的教科书、再复杂的科学概念、再抽象的空间模型,也怕一个贴地气的类比。
第一次看小麦结构图谱,小麦横切面里“表皮、皮层、维管束”排排站,我脑袋直接罢工,因为不是这个专业领域的学徒,也没有过相关知识的积累。直到看到很多理解记忆的小窍门:“把麦秆想成一根吸管,最外那层塑料膜就是表皮,防漏水;中间的海绵套就是皮层,缓冲防撞;里面那几根细细的筋就是维管束,专门负责运水运饭。”我当场嘴角上扬,因为我懂得了一个陌生的东西,也彻底看懂了那根“吸管”。
说到脂肪,健身人士更逗。他们把人体比作一座商场,脂肪是地下仓库里一箱箱滞销的羽绒服。饿肚子时,激素就像楼长,拿着喇叭喊:“换季清仓啦!”于是搬运工(酶)把大箱子拆成小包裹(脂肪酸),通过货梯(血液)送到各家店铺(肌肉),一把火烧成热量,连纸箱都省了。三分钟不到,所有的健身新手都懂了:原来减肥就是商场大清仓,还得靠“楼长”发通知。
这就是类比的魔法:把陌生的东西,先塞进你熟悉的口袋。它不负责告诉你全部真相,却愿意牵着你,走到真相的门口,再笑眯眯地松手。然后能够领略多少、深入挖掘多少,就看每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的需求。
但我始终坚信:
" 事情应该尽可能简单,但不能过于简单。——未知
某些东西的普及性提高了,往往意味着某些内容的深度和精细程度被大打折扣了,不然为什么高精尖的研究,只有极少部分人才可以从事?
所以,当我们运用类比去解释和学习某些内容时,也存在着类比这个方法带来的缺陷。
类比的缺陷
容易忽略本质、核心的真相——因为类比让我们知道了表面,容易让我们误以为知道了全貌。
" 当类比成为化繁为简的神奇滤镜,海燕,长点心吧!知识可能正在畸变!——胡拉图
你曾为某个精妙比喻、类比拍案叫绝,瞬间理解了艰深概念?别急,这份“通透感”背后,可能藏着认知陷阱——当类比手法下的这件“便装”裁剪不当,知识的内在骨架会悄悄扭曲。
想象医生将心脏比作“水泵”:直观易懂,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心脏工作的原理和简单结构。却埋下隐患:当患者追问为什么水泵会‘心碎’(心肌梗死)?或如何给水泵‘充电’(解决心律失常)?机械类比的局限暴露无遗。心脏的电生理机制、神经调控、生物化学反馈等精微网络,在“水泵”的粗暴简化中彻底消失。 类比一旦越界,便从认知桥梁沦为理解牢笼。
所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类比这个手段,它是有局限性的、是片面的——用某些通俗模型来类比专业知识,或许只有小部分特点与想要说明的事物吻合、贴切。但并不能解释我们想解释的全部事情,因为世界上本就不存在两个相同的模型、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近似度极高的模型都极其稀少。
人类思维天然偏爱已知。当量子纠缠被浪漫化为“心灵感应”,人们极易忽略其概率性、非局域性等反常识内核。类比用旧经验消化新知识的同时,也驯化了知识的野性。19世纪科学家将光波类比声波,催生“以太”假说,阻碍相对论诞生数十年——过于贴合的类比,反而成为突破性思维的“认知锚定”,让人在舒适区里与更专业、详细的知识擦肩而过。
正确利用类比
既然类比是这样一个优点和缺陷都如此明显的学习方法,那么我们既不可以完全依赖它,也不适合完全弃用它,而应该个性化的利用它。
001 有意识的使用类比时
" 人只有在理性的时候,才能保持理性。——胡拉图
这句话看似是句废话,但你细品——它甚至可以解释这个世界上所有人对自己所有不如意的方面。人都有一个理想中的自己,但这个理想中的自己,不完全是理想化的,它还基于一定的理性和克制。所以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对理想的自己存在差距,因为哪怕再克制、理性的人,也会有感性打败理性的时段,这个时段做决策的主导力量便不再是理性了,所以我们便不能完全成为理想化自己。
学会合理利用类比也是如此:任何好的习惯都需要「刻意练习」一段时间,也就是在自己理性时,主动的要求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做的次数多了,变成为了潜意识、不再需要理性也能像呼吸一样去执行,便是习惯。
在我们用类比手法学习内容时,时刻提醒自己,我在用类比的方法辅助接触、了解复杂内容,当我有了一定的理解后,还需要脱离类比,更加深入、专业、严谨的接触该内容,让自己留下更深刻的印记。
在深入一些,就是在自己使用「类比」手段学习时,大脑要意识到自己当前对于某些事物的学习是通过类比这个方式。这个自我认知一些认知过程的过程,叫做元认知。
002 质疑类比
使用「类比」理解某些基础后,试试刻意追问:这个类比在哪里会失效?真实机制有何不同?”就比如我们习惯将“大脑类比成计算机”,这个类比模型可以清晰的说明计算机的很多东西,但也必须强调大脑的神经可塑性、意识涌现等机器无法企及的特质。
很多类比,它并不严谨,甚至从某种程度来讲,世界上所有的类比都不绝对准确——我们只是挑选了某些特定事例、模型,来讲述我们想要讲述的特定知识的方面。这也就意味着,除去我们想要表达的方面,事例和模型的另外方面,并不一定符合想要说明的事物特征,甚至可以说是,大都不符合。那么我们需要反思——我们想要用来说明的模型的某些特征,真的与原本想要表达的内容相符吗?
003 脱离类比
"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庄子
类比,就好比是捕鱼的竹篓,而非鱼本身。如果我们想要在某方面深耕、有所建树,既要善于利用工具,也要快速抛弃工具。工具永远是为目的服务的,但不能把工具当做全部。鱼补到之后,我们要抛开捕鱼工具,去观察鱼、了解鱼、总结捕鱼经验,这样才能对鱼有更深的了解——挣脱类比的直观束缚,才好触摸知识的锋利棱角。
我们一定一定要在大脑建立一个认知:类比只是接触专业知识的一个门槛,过了这个门槛,只是开始,还需要我们脱离类比的外壳,去挖掘更深入的本质。认识一粒小麦的门槛,也许可以通过一位有趣的老师给你用你熟悉的物质类比化、通俗化的讲解而了解到小麦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成分,但更有效的方法是有了这部分了解后,主动的去显微镜下观察小麦的横截面,是如何分层的?占比是多大?有哪些结构特征……,这样我们才能触及本质、更加深刻。
以上,我简单剖析了一下类比这个常见学习方法。它有工具性的一面,也有依赖性的一面,所以我们需要把它为自己所用。任何其余的学习方法同样如此——效果好的可能费时间;步骤简单的可能周期短;通俗易懂的可能缺乏深度……,懂得辨别、再根据自身情况将其个性化,才是正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