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疑惑:
明明都在说经济下行,但是各种音乐节、演唱会、旅游业却越来越火爆,上海的朋友在草莓音乐节举着荧光棒蹦跶,深圳的闺蜜晒出演唱会门口排队的长龙,更别说极限凑假期的打工人旅游特种兵;
另一边,某淘的大促节已经不再公布自己的销售额,拼夕夕成了手机必备APP,更魔幻的是,今年春天横空出世的超级网红Labubu,被炒出了“天价”。
你说,这到底是消费降级,还是消费升级了呢?
口红效应的新密码
要解开这个矛盾,得先回到1930年代的美国。
经济大萧条最惨烈的时候,奢侈品店门可罗雀,街角化妆品店的口红却卖疯了。经济越差,人们越愿意为一支50美分的口红买单,后来被经济学家称为“口红效应”:经济下行期,人们会减少大额消费(买房、买包),转而购买价格低但能带来心理安慰的小东西。
但2025年的“口红”,早不是当年那支口红了。它变成了音乐节的荧光棒、演唱会的应援手幅、各种手办、旅游特种兵出行的机票,这些东西的共同点很明确:便宜、能快速带来快乐。
这种“快乐”,藏着我们的消费密码:更愿意为“即时满足”和“情绪价值”买单。
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些东西上头?
经济学和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在压力状态下,消费逻辑会切换模式:
(1)5%预算换100%掌控感的补偿机制
经济不好的时候,我们总觉得生活失控了:可能被裁员、可能降薪、可能还不起房贷,当人对生活失去掌控时,就会本能地寻找“微小的确定性”。
买一支口红、买一杯奶茶、拼一个盲盒、抢一张演唱会门票,这些行为看似没用,却能让我们在“明天会不会被裁员”的焦虑里,产生一种“还能掌控生活”的感觉,这种微小的掌控感,在经济不确定时,比任何鸡汤都管用。
(2)不再为面子买单
以前我们总觉得,奢侈品是身份象征,但现在不是了。
低调的仪式感才是新刚需:一支口红不会让你破产,但能让你在同事问“今天气色不错”时收获一天的好心情;一张演唱会门票不会让你负债,但能在朋友圈发九宫格时,收获一堆“好羡慕”的评论。
这不是虚荣,而是用最低成本,给自己塑造一个安全的社会形象:既不用硬撑我过得很好,也不用暴露我过得不好。
(3)“现在开心,未来再说”的即时满足
当我们压力大的时候,大脑会倾向于选择即时满足,就像是你饿了一天,一块蛋糕和一份沙拉摆在面前,你大概率会选择吃蛋糕,因为它能快速缓解饥饿。
经济压力下的我们,也像是饿了一天的大脑,此时一杯奶茶、一支口红,一个盲盒的“即时快乐”能快速对冲焦虑,让我们暂时放下烦恼。
最后聪明的人都这样用口红效应
此时的你可能会问:“道理我懂了,但这对我有什么用?”
其实口红效应不仅是消费现象,更是一门“快乐经济学”。它可以教给我们:在经济压力下,如何用最小的成本,买到最大的幸福感。
(1)找到一个长期价值
买潮玩、追演唱会不是坏事,但如果想让它更有意义,试试延伸玩法:
比如把收集的盲盒卡片做成手账,在社交媒体分享你的“拼盒日记”;或者把演唱会的照片做成手账,写上当时的心情,这些延伸动作,会让你的“情绪消费”变成“成长记忆”。
(2)给情绪消费做个预算
给消费设定明确上限,会降低冲动购买的概率。
你可以试试:每月月初给自己设定一个为情绪消费的上限金额;或者准备一个快乐存钱罐,每次想买东西时,先存一点钱进去,存够了,再决定是否真的需要买。
(3)给替代满足列个快乐清单
不是所有快乐都要花钱。你可以列个清单,哪些免费或低成本的事能让你开心?
比如下班后绕路看一场晚霞、周末去公园野餐、在家做一顿仪式感的饭……把这些事记下来,当想买东西时,先挑一件清单里的事做,你会发现,快乐从来都不贵。
你的“口红效应”,是什么呢?
口红效应从来不是“浪费钱”的借口,而是用小额的消费,用即时的快
乐,对抗不确定的焦虑。
买一支口红、一个盲盒、一张演唱会门票,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告诉自己:“再难的日子,我也值得被好好对待。”
生活或许不会一直顺遂,但至少我们还能为自己,买一点“确定的甜”。
最后想问问你:你最近一笔快乐的消费是什么呢?是手办、还是收藏了很久的漫画?欢迎分享你的“小而美”的物品~
如果今天的内容对您有一点帮助,就请随手点个「赞」吧~
关注我,定期分享实用的心理学知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