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十二场欢聚》于9月8日晚登陆河南卫视。在该节目中,来自全国的24位青年领取12位与江南有关的中国历史名士的人物卡牌,分别进入“衣食住”三大阵营。他们在同里古镇、垂虹桥、黎里古镇、震泽古镇、江村、博物馆等场景中游历学习,通过江南生活践行学习和在“真训营”校长王可然、班主任张凯丽、赵文瑄、徐俐等的“真训”表演科目中,学习劳作,学习手艺、学习文化、学习入戏,一步步靠近身份角色。经过层层选拔与考核,最终15位(有AB角)兼具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表演能力的“江南门生”成功突围,并带着12位中国名士的角色进入歌舞大戏《江南·十二场欢聚》中。
《江南·十二场欢聚》总策划/总导演王可然,是央华戏剧的创始人、艺术总监、导演。由他制作、创作、引进的作品超60部,在中国46个城市以上演出了2500多场,其中包括央华版《如梦之梦》、莫言戏剧《鳄鱼》等。
在王可然看来,《江南·十二场欢聚》用综艺这样一个有趣的载体和方式,帮助年轻演员“进入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最终的指向是在剧综之后,完成《江南·十二场欢聚》话剧的创排:“践行人生不能只凭文字,而是需要有体会、有感觉。通过在剧综中每一瞬间的体验,逐步完成对戏剧中你所扮演身份的人格和人性化的双重体验。”
在追求快节奏、强冲突的综艺市场中,《江南·十二场欢聚》反其道而行。它让年轻人用30天时间,真正沉浸到一段历史、一个角色、一种文化中。这种沉浸不是表面的模仿,而是深度的理解。节目通过采桑育蚕、田间插秧、时令问答等环节,让青年以身体丈量文化,而非凭空“演绎”文化。这种以劳育美、以境化人的方式,被观众称为“综艺版《天工开物》”。节目重新定义了“演员养成”。它不是培训演技技巧,而是培养文化理解力;不是塑造明星,而是培育文化传承者。这种尝试,对当下的演艺行业具有启示意义。更值得称道的,初登场的《江南·十二场欢聚》,提供了一种“戏剧+”的新路径,让真人秀与戏剧教育、舞台演出有机结合在一起。它不是简单地展示文化元素,而是让参与者成为文化体验者、理解者和传播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