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综艺市场,厨艺比拼成为新热点。《一饭封神》《炙热游戏:百厨大战》(以下简称《百厨大战》)两档节目分别在腾讯视频和优酷播出,众多厨师同台竞技,用美食征服评委和观众,节目嘉宾对烹饪技法的不同见解和碰撞,引发网友热议。
1
市场风向与时代精神
虎鲸文娱集团优酷柚子工作室制片人、《百厨大战》总导演程硕表示,制作这档节目,一方面是因为题材稀缺。虽然厨艺类节目一直存在,但以大规模、大制作方式呈现的却寥寥无几。另一方面是题材具有可挖掘性。美食类节目可以关注菜品,也可以关注人,是创作富矿,有很大开发空间。
程硕
虎鲸文娱集团优酷柚子工作室制片人、《百厨大战》总导演
腾讯综艺天琴工作室负责人、《一饭封神》监制赵婧介绍,《一饭封神》旨在“将长期隐身于厨房幕后的中国厨师群体推向聚光灯下”,通过百位厨师的技艺切磋与人物故事,打破公众对厨师职业的刻板印象。她强调,厨师的手艺、奋斗历程和职业理想都需要被看见,这不仅是对个体价值的尊重,更是对餐饮行业整体价值的彰显。节目希望通过“人”的故事,让观众理解“一餐一饭背后的时代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视听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冷凇认为,厨艺类节目再获关注具有多重因素。首先是内容创新的内在驱动,主要源于综艺市场对于新鲜内容的需求。两档综艺引入紧张刺激的竞技模式,鲜明的选手个性和团队作战的戏剧张力,赋予美食内容更强的可看性和叙事张力。其次是厨艺综艺与当前社会文化情绪相契合。在助力餐饮行业复苏与发展的同时,节目呼应国民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从而带来成功的“破圈”效应与商业转化。多家主流视频平台和卫视在众多因素驱动下,积极布局厨艺综艺,反映平台对此类题材市场潜力的认可和战略卡位。
2
专业与娱乐的平衡
如何在专业性和可看性之间寻找平衡,是此类综艺创作者面对的共同挑战。赵婧介绍,《一饭封神》节目组与腾讯视频纪录片团队合作,将专业的综艺视角和美食纪实镜头相结合,在邀请谢霆锋、张勇、郑永麒组成专业评审团队的同时,由李诞担当“美食嘴替”,进一步降低观众对美食的理解门槛,增加更多看点,实现“专业竞技”与“大众共鸣”的平衡。
赵婧
腾讯综艺天琴工作室负责人、《一饭封神》监制
为捕捉厨师真实状态,团队采用纪实拍摄方式,减少花字和特效,通过镜头语言(如慢动作切菜、食材特写等)传递专业性。虽然从创作者角度而言,这种尝试进一步提高了剪辑难度,节目组需反复打磨叙事节奏以避免枯燥,但好在最终呈现效果获得大量观众认可。
程硕曾参与《这!就是灌篮》《拳力以赴的我们》等节目制作,他表示,此前制作的综艺本就具有很强的观赏属性,很容易找到看点。美食类节目因传播载体限制,无法将“色香味”传递给观众,节目呈现与现场情况有着较大差别。为此,节目组一方面通过评委、选手的语言、动作,传达菜品特色和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不同拍摄方式,以精致的画面呈现菜品,以多元化的美食满足观众的猎奇感,增加节目可看性。
“如果将厨师做菜过程视为‘技’,将菜品和美食点评视为‘艺’,节目组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程硕表示,“技”是厨师的功力,如何出圈,如何让更多用户看到,则归于“艺”。从这个层面上说,“技”和“艺”是共生关系,所以节目组在以探针镜头等专业器械和技术展现菜品的同时,同样重视节目的情节起伏,用节目话题和丰富的信息,帮助观众了解菜品,让观众感受更为多样的美食故事、美食话题、美食语言。
深耕细节避免同质化厨艺比拼+美食鉴赏容易陷入同质化窠臼。为突出内容特色,赵婧和团队进行多维度创作尝试。一方面,节目通过食材溯源(如云南菌菇、河南南阳牛)和技艺解构(如顺德菜的刀工、川菜的复合调味),将竞技转化为“文化公开课”,将视角深入美食背后的文化根脉。评审张勇的点评,还会拆解食材的地域特性与烹饪哲学,强化观众的知识获得感。
同时,节目组在选手背景筛选上注重戏剧性反差。节目中的参赛选手,既有米其林、黑珍珠主厨,也有个人工作室、外宴厨师;既有00后“青春风暴”,也有71 岁的“灶台老顽童”。
程硕直言,做菜的过程其实有些枯燥,《百厨大战》在技艺中发掘新切入点,通过饮食的文化底蕴、大家对美食的不同理解等,丰富作品的内涵。
首期节目,参赛选手“粤菜 OG”以一道“榄仁桂花炒鳝肚”展示传统粤菜的精湛技艺,被行业评审评价为“教科书级的粤菜演绎”。这种自带高光和技术难点的经典传统粤菜,能够满足很大一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第二期,因价格而略有争议的扬州炒饭,经过厨师复杂的制作技艺展示,让观众了解它独树一帜的原因。评委与选手关于白切鸡的分歧,体现不同视角下,大家对美食的不同理解。这些都在枯燥的厨艺展示之外,提供新看点,吸引更多观众参与讨论。
冷凇建议,此类综艺可深入挖掘人物故事和情感连接,让厨师群体以更鲜活的形象进入公众视野,完成职业价值与社会认同的双向重塑。同时,节目可以引入多元竞技形式,保持新鲜感,将美食与文化传承、社会议题相结合,提升节目内涵和价值。节目还可以巧妙融合纪录片质感与综艺娱乐性,形成独特风格。他还建议创作者,通过商业模式延展,构建更丰富的消费场景。
3
理性看待题材热度
据悉,除了腾讯视频的《一饭封神》和优酷的《炙热游戏:百厨大战》,爱奇艺的《美味的胜利》也将推出。在冷凇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行业对于这一赛道潜力的共同看好,但大家也需理性看待,当前厨艺类综艺热度主要集中在特定兴趣圈层,尚未达到“现象级爆款”水平。
冷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视听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冷凇认为,厨艺类综艺对综艺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挑战“综N代”。长期以来,头部综艺市场被《奔跑吧》《王牌对王牌》等“综N代”占领,厨艺综艺的成功为市场提供新的爆款可能,带给平台和制作公司更大的创新勇气,推动市场从“稳守”向“进取”微调。
其次,制作逻辑呈现从“纯娱乐”到“产业联动”的趋势。传统的综艺制作逻辑是“内容为王,流量至上”,主要思考如何做出一档好看、有关注度的节目。厨艺综艺的成功,引入新的逻辑——“内容为桥,产业为果”。制作方在策划初期就需要思考,如何为参赛餐厅和厨师赋能?如何与本地生活平台深度合作?如何设计内容环节,更好地激发观众的消费欲望?这或许标志着综艺从纯粹的媒体产品向连接消费的产业枢纽转变。
冷凇认为,厨艺类综艺对观众审美也有一定提升作用。专业厨师行云流水般的操作、对食材的深刻理解、充满创造力的菜品构思,带来另一种更具震撼力的“爽感”,推动综艺市场进一步从“明星光环”向“专业主义”和“素人英雄”的审美偏移。
程硕强调,这并不意味着观众的兴趣正在大量从明星转向素人。观众的关注点往往与节目题材有关,明星类节目更多是提供大量情绪价值,竞技类节目则是关注赛制,两类节目受众不同,并不冲突。
4
厨艺类综艺仍是创作富矿
厨艺类综艺可谓一片蓝海。冷凇认为,这是由此类题材特质所决定的。美食内核具有无限延展性,是文化、情感、技术和故事的“万能接口”,可以与不同领域跨界融合,不断衍生新题材。
“厨艺综艺是目前少数能完美实现‘线上内容到线下消费’闭环的节目类型,具有巨大开发价值。” 冷凇表示,美食节目与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的合作模式已经过市场验证,能为餐厅带来品牌曝光和客流量提升。这种转化能力,推高餐饮品牌的合作意愿。同时,节目可深度植入或共创新消费品牌,拓展“即看即买”的市场模式。厨艺节目与城市文旅的结合,同样值得探索。
程硕介绍,《百厨大战》从立项开始,就没打算只做一季。关于厨师、关于节目的二次创作与二次开发,都是团队研究的重点。
正如冷凇所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类对美食的基本情感需求是永恒的。美食内容自带温暖、治愈和烟火气,是观众的情绪舒缓剂。只要这种需求存在,厨艺类综艺就会不断出新。
图片:豆瓣、官微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