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善良成为“熔炉”的燃料:读《熔炉》后的九个不眠之夜
文 | 阅微
读完这本书,我为你、为我、为所有不该承受之痛的“我们”,默默流泪。
有些书,你甚至不敢轻易翻开,知道它承载着难以承受的重量。孔枝泳的《熔炉》便是这样一本书。
我相信很多姐妹知道它,或许是通过那部轰动一时的同名电影。但读完小说,我才真正明白,文字的力量可以将那种沉重、愤怒、无力感层层叠叠地压过来,让人透不过气。
它撕开了社会最阴暗的角落,把那些本应被守护的孩子推入了冰冷的“熔炉”。它让我心痛、愤怒,甚至质疑人性。但更重要的,它像一记响亮的警钟,让我们这些身处“安全区”的人,不得不正视一些我们宁愿回避的真相,不得不思考:在日常的平静之下,那些无法发声的角落里,正义是否正在被熔化?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那些本该是孩子们避风港的地方,为何变成了人间炼狱?
《熔炉》的故事,始于生意失败、带着现实目的的姜仁浩。他通过妻子的关系,忐忑地从首尔来到多雾、安静得有些诡异的小城雾津,投奔慈爱聋哑人学校应聘美术老师。他的目的很简单,只是想赚些钱,生活宽裕点就回去大城市和妻女团聚。然而,他没想到的是,一脚踏入了炼狱的边缘。
书中对学校环境的描写令人窒息。那不是一个充满童声笑语、书墨飘香的地方,而是被压抑、恐惧和不正常的安静笼罩的牢笼。孩子们小心翼翼的眼神、躲闪的动作,以及隐藏在聋哑深渊下的伤痕,都无声地控诉着。
作者孔枝泳没有用猎奇或煽情的笔触去描绘那些令人发指的罪行本身(这让阅微我稍微松了一口气,但心头的悲凉并未减轻),而是深刻地揭示了“恶”是如何在一个看似正常的体制内生长、蔓延并被庇护的。
校长、行政室长、甚至一些老师,他们利用孩子们的残疾和家庭的贫困,肆无忌惮地施暴。更可怕的是,学校的其他教职工、当地的警方、医院、甚至法院,都在不同程度上选择了沉默、逃避、勾结,甚至成为帮凶。
【金句闪光】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这句话没有直接出现在小说原文中,但它因电影广为流传,深刻概括了姜仁浩等人在强大黑暗面前的艰难坚守,与书的主旨精神高度契合。它让我在读到主人公面对重重阻力、甚至生命威胁时,依然选择不放弃,那种微弱却顽强的光芒,给予了我巨大的触动。
读到校长和他的弟弟(行政室长)那些丑陋、傲慢、毫无悔意的嘴脸时,阅微我脊背发凉,甚至感到生理性的不适。他们是那么“正常”地、系统性地进行着犯罪,利用规则、利用关系网、利用人性的弱点,将罪恶包装得天衣无缝。
这让阅微我联想到,我们身处的职场或社会,有时是否也存在着某种隐形的“熔炉”?也许不是如此极端的犯罪,但那些利用权力进行的欺凌、压榨、不公,那些为了自身利益对弱势群体的漠视和牺牲,不正是在“熔化”着善良和正义吗?
尤其是作为母亲,读着书中孩子们所承受的痛苦,那种揪心的感觉难以言喻。它强迫我去思考:我能为我的孩子构建一个怎样的安全屏障?我该如何教导他们认识危险?当不公和邪恶存在时,我是否有勇气发声?
艰难的抗争:当法律无法伸张正义,我们该向谁求助?
姜仁浩并非生来就是英雄。他最初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攒钱回首尔与妻女团聚。他也许只是想保住工作,养家糊口。但孩子们的伤痕、眼泪和无声的求助,刺痛了他的良知,让他内心的天平开始倾斜。
他联合了人权组织成员柔珍,以及其他一些正直的力量,开始了一场看似螳臂当车的抗争。他们收集证据、四处奔走、面对威胁、承受压力。
【值得收藏】
“雾津是一个多雾的地方,不是因为这里的地理条件如此,而是因为人们总是在制造雾气,遮蔽那些不愿或不该被看见的东西。”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小城雾津象征的意义:一个被“制造的迷雾”笼罩的地方,真相被掩盖,良知被蒙蔽。这种“制造迷雾”的行为,不正是一些机构或个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惯用的手法吗?
整个抗争过程充满了挫折和绝望。证人被威胁、证据被销毁、受害者遭受二次伤害、法律程序被操纵、施暴者被轻判甚至逍遥法外……书中的法庭戏尤其让人感到窒息。那些冰冷的法律条文、程序上的漏洞、人情的羁绊、权势的干预,让正义显得如此脆弱无力。
读到这里,阅微我不禁感到一种深切的无力感。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没有背景,没有权势。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公、挑战体制、维护权益时,是否也会面临书中那种四面楚歌的境地?职场中的倾轧、不合理的绩效考核、性别歧视、育儿中的不被理解、甚至是网络暴力……这些“小”的不公,累积起来,是否也在消耗我们的勇气和信念?
姜仁浩和柔珍的坚持,并非总能换来胜利。他们的抗争结果在世俗的眼光里或许是失败的。但正是他们的“不放弃”,让真相得以暴露,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最终推动了法律的修改(现实中,韩国因此书和电影推动了《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又称“熔炉法”)。
他们的故事告诉阅微:即使力量微弱,即使无法彻底改变现状,但每一次的努力,每一次的发声,每一次对良知的坚守,都在微小的层面上抵抗着黑暗,都在防止我们自己被这个世界“熔化”。
对于我们这些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疲惫奔波的姐妹们来说,这本书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小确幸”的同时,别忘了关注更广阔的世界,关注那些无声的角落。我们的每一次转发、每一次评论、每一次关注,都可能是在为某束微光添柴加火。
黑暗中的微光与你我的责任
《熔炉》是一部令人心碎的作品,它让我们直视人性中最丑陋的部分和体制的冰冷失灵。但同时,它也展现了人性中最为可贵的一面:即使在绝望中,依然有人选择相信正义,选择挺身而出,选择守护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光。
姜仁浩的执着,柔珍的勇敢,那些孩子最终发出的微弱的、颤抖的声音……这些都是黑暗中的微光。它们或许无法瞬间驱散所有黑暗,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希望。
读完此书,阅微我觉得它带给我最深刻的触动不是绝望,而是一种清醒的警惕和温柔的呼唤:
它呼唤我们不要对身边的罪恶和不公视而不见,无论大小。 它呼唤我们珍视每一个微小的个体,尤其是那些最脆弱的生命。 它呼唤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只是转发一篇有价值的文章,普及一些常识。 它呼唤我们不要被社会的“熔炉”所改变,依然保持内心的善良和对正义的渴望。
这本书不是为了让我们陷入痛苦,而是为了让我们看见,记住,然后行动。行动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也许只是对孩子的耐心倾听,对职场不公的勇敢拒绝,或者仅仅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人云亦云。
愿我们都能在各自的生活中,成为那个不被“熔炉”熔化,甚至能在黑暗中发出微弱光芒的人。愿我们的善良,永远不成为邪恶的燃料。
【互动时刻】
读完《熔炉》,哪个情节或哪个人物最让你感到愤怒或心痛?
你觉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沉默”,其实可能正在助长某种“不公”?作为普通人,我们又能在哪些方面努力,去成为改变的一份子?
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你的感受、你的思考,或者分享你最近读过的,同样带给你巨大触动的书籍。让我们在这里,点亮彼此的微光。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和这本书对你有启发,不妨也分享给你身边可能需要它的朋友/姐妹吧,让我们一起在阅读中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