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一场全球服务贸易盛会如约而至,全球客商的目光聚焦北京——9月10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首钢园拉开帷幕。本届服贸会以“数智领航,服贸焕新”为年度主题,8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设展办会,近2000家企业线下参展。
在健康卫生服务专题馆,可以窥见“未来医疗”正悄然来临:“未来诊室”秒级响应,自动按“最优解”为手术排程;手术机器人稳定操刀,触手精准直达病灶;智能核药机突破相似药核对瓶颈,使效率大幅提升……每一个场景都在释放同一个信号:未来,医疗将被赋予更多可能。
争相“炫技”
智能手术机器人、“未来检验室”、数字康复师……健康卫生服务专题馆中,科技密度最高、未来感最强的,非“优促计划”主题展区莫属。50多个医疗科技成果在这里集中展示。
位于该展区“C位”的“未来诊室”还原了常见的手术室、检验室等真实诊疗场景。在“诊室”中央,一台酷似蜘蛛的手术仪器正在模拟操作腹腔内窥镜手术,5个机械臂协同完成抓持、缝合、切割等精密动作。一些参观者结伴坐上双医生控制台,戴上3D眼镜沉浸式体验手术操作。
“仿佛是一场默契的四手联弹。”该展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机构联合研发的康多机器人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主要应用于多学科复杂腔镜手术。与拥有1个控制台、3~4条机械臂的传统手术机器人相比,该系统的优势在于双控制台、“5臂”设计,可让两位术者独立控制机械臂,为需要协同操作的复杂手术提供更多可能。
该系统同时配有多屏幕医生控制台,医生可实时查看术前三维图像、术中辅助导航、信息交互等关键信息,实现更加精准的诊疗。
在康多机器人展位隔壁,应用于外科领域的K3智能手术机器人同样“身怀绝技”。该款智能手术机器人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与爱康公司联合研发,具有术前规划、术中辅助截骨及预测关节稳定性等功能。“传统人工关节置换术高度依赖外科医生的经验与手感,而机器人通过术前三维精准规划和术中亚毫米级的机械臂操作,将力线恢复精度控制在±1度以内,显著提升了手术的可预测性。”该展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不仅如此,该机器人系统将专家的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数字化的手术流程,辅助基层医生更规范地进行手术操作。
除了高效协同、精密稳定的大型手术设备外,小巧的医疗机器人同样备受关注。在该展区不起眼的一角,一粒蕴藏着“大智慧”的“小胶囊”引得众多人士驻足洽谈。“它是AI全景重构与自主巡航胶囊诊疗机器人,集成四大创新技术,可在消化道内实现自主导航、实时定位、1比1三维全景重建等,精准捕捉毫米级病灶,可以被称为体内自主巡航的影像侦察兵。”胶囊诊疗机器人有关负责人介绍,该产品已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等6家顶尖三甲医院完成临床验证。
数字“向导”
“检查报告显示有脂肪肝,而且转氨酶升高。我该怎么办?”“最近肝功能检查结果不太好,应该挂哪个科?找哪个医生看比较好?”在健康卫生服务专题馆的中心位置,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医疗领域)展区展示的数字人“融融”活跃在一面大屏上,展区前围满了驻足互动的参观者。
“这个紫色的小精灵就是‘融融’,别看它如此小巧,它懂的可一点也不少!”工作人员介绍,“融融”是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研发的“肝胆超级医生智能体”。该智能体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团队30年的诊疗经验,已学习超10万份病例,能够对各类肝胆疾病患者进行问诊、评估并推荐分诊路径。它不仅能在线上为患者提供治疗建议,更能辅助医生完成肝癌智能筛查、手术规划、精准治疗决策等高难度工作。未来,“融融”将在更多医疗机构应用。
智能服务机器人不仅是医生的好帮手,还能成为孩子的好朋友。一款名为“麦密喜乐”的脑健康心理私教与成长陪伴机器人在展馆亮相。来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麦密喜乐”,服务对象聚焦于11~18岁的青少年群体,针对情绪、行为、健康心理发育、认知学习功能提供家庭版专业心理指导。
9月10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馆内,参观嘉宾驻足观看、体验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医疗领域)展区的机器人。健康报记者 张丹 张可心 摄影报道
“作为一款陪伴孩子青春期的亲密伙伴,‘麦密喜乐’设有心情空间、脑力星球、行动迷宫、减压花园等游戏板块,将心理干预训练转化为趣味互动,提升孩子的参与度。”展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和市面上的很多智能机器人一样,‘麦密喜乐’也能够与孩子对话交流,但交流场景主要集中在孩子学习压力大、与父母产生矛盾、考前焦虑等情况下,通过科学方法引导孩子走出阴霾。此外,‘麦密喜乐’会定期总结生成孩子的成长报告并发送给家长,提醒家长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秒级“火眼”
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医疗领域)展区里,展示了一台“眼力超群”的智能口服片剂核对机。为了验证设备的辨别能力,工作人员进行了演示:将外形、大小与刻痕都极为相似的两种药片混合置入机器。仅一瞬间,设备屏幕便迅速对误放的药片标红警示。
人工核对药品不仅耗时耗力,还易因药片反光、重叠或形状不规则等产生差错。这台智能核对机凭借无影灯成像、多光谱补光技术,成为一名拥有“火眼金睛”的审药“专家”。即便是完全叠在一起、形态及刻痕相似的药片,也能被它“零误报”识别。
“有经验的药师核对一包药需要10~15秒,而它仅用0.7秒。”该展区负责人介绍,更令人称道的是这台智能核对机的AI大脑。该系统自建海量药片图像库,融合AI算法与药片曲率分析,自主构建不规则药品识别模型,解决反光误报的问题。从药师将药袋放入这台机器,到完成识别、计数、比对医嘱并亮灯提示,整个过程仅需2秒。
智能核对机不仅快,更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安全追溯体系:支持HIS(医院信息系统)绑定身份信息,实现异地授权实时调取原始数据;每一次核对时间与操作人信息都自动同步记录,真正做到“每一片药都有迹可循”。
据介绍,该设备已在医疗机构千余张床位完成3个月实际应用测试,临床核对效率、长嘱单包处理效率大大提升,真正实现“错误药品零流出”。这套国产系统未来将致力于推动智能化药学服务走向更多医疗机构,为更多医患带来便利。
文:健康报记者 杨世嘉 刘嵌玥 张丹 张可心
编辑:秦明睿
校对:李诗尧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