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5年,赵国赵孝成王初即位,年少无知,由孝成王的母亲赵太后执掌国政,秦昭襄王一看赵国是孤儿寡母掌权,就率军大举进攻赵国,接连攻下三城。秦昭襄王这是典型的趁你病要你命,简直豺狼之心,连孤儿寡母都欺负,不讲道义。
赵国刚死了主心骨,人心不稳,打不过秦国,赶紧向齐国求援,齐国也不想做赔本的买卖,就跟赵国谈条件,必须让长安君到齐国做质子,否则不会出兵相救。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赵太后最疼爱她这个小儿子,是她的心头肉,她怎么舍得让宝贝疙瘩去齐国做人质。赵国大臣强烈劝谏,赵太后还是不肯,甚至发狠话说,谁再说这件事,她就吐谁一脸口水。
赵太后这是典型的犯了护犊子的毛病,都已经分不清大是大非了,秦国铁骑都打到家门口了,你还护着你小儿子,这让大臣们怎么看,让子民们怎么看?合着你赵太后的儿子是个宝,我们的儿子就是棵草了?但此时赵太后执掌国政,众人只是敢怒不敢言。
这个时候左师触龙不畏死,愿意去说服太后。赵太后得知年高德劭的触龙要来劝她,也是憋着一股劲,想挫败触龙。
触龙是个老江湖,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他可是侍奉过三代赵王的人,那心眼子就跟蜂窝煤一样,对付赵太后这种护犊子的老妇人,他最在行。
触龙见了赵太后,先不说正事,而是拉家常,太后问他身体怎么样啊,吃饭咋样啊,触龙自然是卖惨,他说老臣现在腿疼的厉害,走路都费劲,吃饭只能喝点稀粥。女人嘛,毕竟心软,触龙一个七老八十的老头子,跟她这个老妇人探讨病情,赵太后的脸色就和缓了很多。
触龙见赵太后脸色舒缓了,赶紧说道:“老臣的小儿子,老臣稀罕的不得了,但是个不成器的东西,老臣想厚着老脸跟太后求个人情,让老臣的小儿子到宫中做个侍卫,服侍王上。”太后一听,原来触龙也是个爱儿子的人啊,找到知音了,自然同意了触龙的请求。
触龙真是狡猾狡猾的,他用为小儿子求职一事来拉近和赵太后的关系,赵太后自然上当。俗话说,天下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我触龙也是个护犊子的人啊,太后你护犊子很正常。这就是站在赵太后的角度考虑问题,赵太后自然对触龙感激不尽。
但触龙的真实目的不是来显摆爱儿子的,而是为了劝说赵太后同意让长安君到齐国做质子,解决赵国的危机,他看时机差不多了,立即话头一转,说道:“老臣看太后爱长安君不如爱燕后的多。”这个燕后就是赵太后的女儿,嫁给了燕王。赵太后疑惑道:“您老说笑了,我还是更爱长安君。”
接下来,触龙就把其中的区别掰开了揉碎了讲给赵太后听。赵太后嫁女儿到燕国,悲痛异常,因为这意味着这辈子就再也不能相见了,除非燕国灭亡或者女儿被燕王休掉,但这又是赵太后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每天都祷告希望女儿在燕国能够永远待下去。父母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赵太后爱女儿,虽然不舍得她,但还是让她嫁到燕国去享受富贵。这是一种为子女计长远的爱。而对于小儿子长安君,他无寸尺之功,却地位尊贵,享受丰厚的俸禄,还把赵国最好的地方封给他,这是典型的溺爱行为,正所谓溺子如杀子,长安君如果对赵国没有丝毫贡献,那等到赵太后死后,长安君也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赵太后虽然溺爱幼子,但却是个理智的女人,她听完触龙的劝谏后,觉得触龙说的对,就赶紧让长安君到齐国为质。赵太后能够在丈夫死后主持国政是有道理的,因为她能听取正确的谏言,分清利弊,这是普通君王很难做到的。
其实最好的说服方式是诱之以利,只有利益最能打动人,所谓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都不如利益的说服力大。赵太后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再把小儿子放在蜜罐里养,有可能会害了他,而让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除了能让他独立成长外,还能让他为赵国立功,能一直保有富贵,这就是为长远计。
溺子如杀子,触龙用巧妙的方式将这个道理讲给了赵太后听,赵太后豁然开朗,既为幼子留了一条后路,还解救了赵国的危机,堪称历史一段佳话,这个故事正因为此也被收录到高中语文教材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