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身坎坷,从流落寺庙到灾年乞讨,再到农民起义中初露锋芒,最后在南征北伐中建立明朝。从乱世中的一介草民蜕变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成长史也是一部风云激荡、兵戈铁马的大明王朝开国史。
在《大明开国:朱元璋和他的时代》一书中,作者猫智深以时政记者的视角,通过轻松有趣的语言,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原成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小人物,书写了一部开国之君的成长史。书中不仅从朱元境的视角展开叙事,还着重描写了元末明初的时代变局,展开那段风云变幻的大明王朝开国史。
悲惨童年
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他情深义厚,对糟糠之妻马皇后用情至深;也有人说他善于治国,让饱经战火蹂躏的社会迅速恢复生机。但即便是朱元璋的拥趸也无法否认,朱元璋独断而多疑,驭下的手段十分酷烈。他把杀功臣当成常事,和他一起打江山的二十多个兄弟中,只有徐达和汤和有好结局,其他人大多被他杀了。为何朱元璋会如此残忍?我们或许能在他早年的经历中找到答案。
至正三年,一场瘟疫让朱元璋在半个月内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朱元璋当时还叫朱重八,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八。朱家实在太穷了,没有读过书,只能用排行和数字取名。
从朱元璋的爷爷那一代起,朱家就四处租别人的土地耕种。在那个时代,元朝的官员与地方的富户联合,夺取农民的田地和房子,这导致江南地区的农民生活处境很艰难,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和朱家一样,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租种地主的田地,把过半的收入交给地主。
更严重的是,朱家这种外来佃户只能租到地主家的贫瘠田地。他们好不容易浇水施肥耕作了几年,但在土地肥沃后就会被地主赶走。朱家在每一个地方都无法长期立足,被地主们赶得东奔西走,频繁地四处迁徙,这些经历让朱元璋从小就有一种不安全感,而这种感觉终生都伴随着他。
迁徙过程中,朱家也曾有些小钱,还让朱元璋读了几个月的书。但这样的家庭承受不了任何风险,在朱元璋十六岁那年,江南大旱,之后又遭大疫,朱家只剩下朱元璋、他的二哥和二哥的儿子,其他家人都死去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朱家人辛苦了几十年,可是活着的时候看不起病,死了连坟地也买不起。朱元璋和二哥只好去找地主,想讨一块地来埋葬亲人。他们在地主家的地上耕种了几年,幻想靠这点情面换来地主的怜悯,但等来的只有一顿臭骂。
回到家后,朱元璋和二哥抱头痛哭。邻居刘家夫妇于心不忍,主动提出给朱家一块土地埋葬亲人。富裕的地主什么忙都不肯帮,邻居却伸出援手,这让少年朱元璋不胜感激。朱元璋和二哥用破布包裹住亲人们的遗体,运到山坡下的坟地。但两兄弟还没来得及安葬亲人,突然天降暴雨,他们急忙躲到旁边的树下。朱元璋想起一家人的惨状,再想到之后不知要去哪里漂泊,忍不住在雨中放声大哭。二哥本想安慰他,可刚说了两句,自己也忍不住号啕起来。
天晴后,两兄弟回到山坡下一看,大雨冲垮了山坡,不知把亲人们埋到了何处。中国人重视身后事,讲究入土为安,朱家这情况属于尸骨无存了,以后祭拜都不知道去哪里,至惨莫过于此。几十年后,朱元璋再临此地给父母修陵,回忆此情此景非常伤心,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安葬亲人后,朱元璋的二哥抛下他,带着自己的儿子逃荒去了。往日热闹的朱家,如今只剩下了朱元璋一人。隔壁的一位汪大娘看朱元璋实在可怜,准备了一点香火钱,把他送入村东南的於皇寺,恳求方丈收下朱元璋。从此,朱元璋开始了佛门生活。
刘家夫妇和汪大娘在危难时对朱元璋的帮助,让他对普通百姓有了深厚的情感。日后,有人建议朱元璋认朱熹做祖宗,像唐太宗李世民自诩为道家老祖李耳的后代一样,但朱元璋不屑于这样做,他反而在《皇陵碑》中将自己年少时的经历记录下来,让天下人都知道他曾经的不堪。登基后,他将汪刘两家的子弟安排进了锦衣卫。他还自称“淮西布衣”,标榜自己的平民出身。朱元璋甚至在一段时期内给了百姓监督官员的权力,允许百姓将他们认为有罪的官员押送到应天府受审。
但是,极为悲惨的童年生活还是深刻地影响了朱元璋。他在饿殍遍地的河南和安徽乞讨了三年,最终在大灾大疫中活了下来,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让他的观念与普通人截然不同。他在少不经事时就见识了社会和人性的至暗,如此悲惨的早年经历在历代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中实属少见。最终,严酷的现实粉碎了朱元璋心底最后一点天真。
少年时期的不安全感成为朱元璋一生的底色,这或许导致他形成了多疑的性格。除了自己,朱元璋对任何人都不信任,他在留给子孙的《皇明祖训》中反复强调:“虽亲信如骨肉,朝夕相见,犹当警备于心。”到了晚年,朱元璋仍会时常在梦中惊醒,边疆地区传来的一点微小的警讯更会让他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到最后,朱元璋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淮西派兄弟们不放心,将老兄弟们几乎全部杀光。
治民:防范再出另一个朱元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很多人认为朱元璋出身贫民,了解民间疾苦,在他的统治下平民的生活应该会更舒适。然而,正因为朱元璋曾是贫民,所以他更在意如何防范贫民中再出现下一个“朱元璋”。在元朝,朱元璋遭遇灾荒后还能去外地乞讨求生,可在明朝,严格的路引制度导致受灾的百姓只能痛苦地等待饿死。
明朝实行的路引制度把人们的活动范围限制在百里之内。民众若无特殊许可的路引,随意迁徙将被视为违法,会被判处私渡关津罪。此外,朱元璋还推行了里甲制度,以十户为一甲,百户为一里。居民间相互监督,不仅百姓自己有违法犯罪行为会受到惩处,甚至连邻居无所事事,都可能牵连整个里甲的居民被发配边疆。
下面这个例子能更形象地说明朱元璋构建的社会。有一种动物叫裸鼹鼠,在自然界,它们以大约三百只为一个族群,形成一个类似社会单位的团体来生存,每只裸鼹鼠都各司其职,维持着这个小社会的正常运转。其中,每个族群都只有一只鼠后,负责繁殖下一代。鼠后的周边长期有三只雄鼠,只负责与鼠后交配,其他裸鼹鼠没有交配的权利。族群中还有负责挖洞和寻找食物的工鼠、负责打仗的兵鼠、负责警卫的警卫鼠、负责清扫其他鼹鼠排泄物的清洁鼠等。在裸鼹鼠的社会中,个体一出生就被确定了身份和职业,一生不变。
这大概就是朱元璋心中的理想社会。他将民众大体划分为民户、军户和匠户三大类别。民户中除了有每年要定期服役的普通民户,还包括儒户、医户、阴阳户等;而匠户则涵盖了厨子、裁缝等各类工匠。每个人一出生就被决定了未来,不许改变。对于渴望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的人来说,科举考试是唯一的途径,但科举三年才举行一次,每次全国只有几百个名额。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有人可能会想,如果实在生活不下去,可以像朱元璋早年一样出家为僧。然而,如果朱元璋在他自己建立的明朝当一个普通人,他一定没有资格成为和尚。明朝初期,百姓生活艰难,许多人都争着想出家。根据《剑桥中国明代史》,明朝建立后不久,有一年竟有五万七千人出家,第二年竟增至近十万人,面对这种情况,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来控制僧侣的数量,以确保国家的税收。他规定,想出家的人必须通过考试,同时对各地的僧侣数量进行严格控制:每个府四十人,每个州三十人,每个县二十人。
朱元璋所做的这一切,就是防止下一个朱元璋出现。他为稳固“家天下”统治而采取的种种措施,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每个人都像鼹鼠一样活着,又何谈发展呢?
晚年布局都成空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以“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为由,考虑将都城迁至西安,令太子朱标赴陕西考察。朱标在陕西考察了近两个月,回来后向朱元璋献上了陕西的地图。可朱标回来后没过几个月,竟然病死了。朱元璋深感无奈,选择了朱允炆作为继承人。随后,朱元璋掀起了蓝玉案,诛杀一万多官员及家属。这一年,朱元璋已经六十五岁。
在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多岁的古代,朱元璋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年,但作为一个历经大风大浪的政治家,他很清楚孙子朱允炆在他死后将面临什么。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年,朱元璋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努力为朱允炆打造出一个新团队。这个团队在军事上依赖朱元璋最信任的勋贵家族,在文治上则以年轻文官为主。此外,他还特别扶持晋王朱棡(gāng),企图让他与燕王朱棣相互制衡。
朱棡在朱元璋的儿子中排行第三,以相貌英俊著称,《明史》本传称他“修目美髯,顾盼有威”,而且他为人聪慧、善谋略。朱元璋授予朱棡在山西的军事指挥权,甚至要求冯胜、傅友德等名将也服从朱棡的调遣。此外,朱元璋还安排朱棡的嫡长子朱济熺(xī)与傅友德的女儿联姻,以加强晋王在军中的人脉和威望。
更重要的是,朱棡在蓝玉案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并且从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当时,朱元璋以操练和防御蒙古为由,命军中的主要将领率军前往山西,却将蓝玉及其部分党羽留在金陵。等军队在山西集结完毕后,朱元璋又以议事为由将一部分勋贵召回,把军队留在山西由晋王控制。之后,朱元璋和朱棡在金陵和山西同时动手,杀掉了大批将领。
在这个过程中,晋王朱棡掌控的军队越来越多,搜刮的财物和资源也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强,一跃成为诸王之首,名望甚至超过朱棣,二人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尖锐。《明靖难史事考证稿》中提到:“燕、晋失睦,而晋王党比太子,其节制沿边军马,或径对燕有监视意,然则使非早薨,成祖之能否起事殊未可定。”
渐渐地,朱棡变得骄纵起来,慢慢生出了问鼎之心。朱棡的长子朱济熺是朱元璋最年长的孙子,因生母去世得早,他很小就被接进宫里,由奶奶马皇后亲自照看,《明太宗实录》称“皇考妣长孙,钟爱尤笃”。然而,朱标去世后,无论朱元璋如何催促,朱棡都一直让自己的儿子待在京城不返回山西。在当时那个暗流涌动的局面下,朱济熺既是朱家最年长的孙子,背后又有岳父傅友德的支持,谁能否认他没有资格成为继承人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朱元璋自然明白儿子的心思,写信直言:“今秋凉,若不取世子归,直贬你到云南。”可朱棡仍不理会,他清楚自己在朱元璋的布局中的重要性。朱元璋无奈,活了一辈子,竟然被自己的儿子拿捏。他虽不能向亲儿子下手,但处死了朱棡的岳父永平侯谢成和朱棡的姻亲傅友德。可怜傅友德,在平蜀、讨滇、征甘肃时英姿勃发,指挥若定,立下赫赫军功,是明朝顶级的名将,竟因这等腌臜事而死。
这招确实奏效,自此朱棡气势不再,整日郁郁寡欢。如此,按照朱元璋的布局和预想,朱允炆就可以平稳地继承皇位,诸藩王之间互相制衡了。然而,两年后,就在朱元璋死前两个月,朱棡竟然去世了,年仅四十岁。
朱棡一死,朱元璋以晋王和燕王相互制衡的布局也随之崩塌。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朱元璋紧急采取措施制约朱棣。他让朱棡的儿子朱济熺迅速继承晋王的爵位,统率晋王府的军队,并下密旨让朱济熺挑选将领军士在燕王封地周围布防,以应对紧急形势。
对于朱棣那边,朱元璋则派遣心腹左军都督杨文,以参赞燕王军事的身份前往北平辅佐。所谓“辅佐”,从后续情况来看实际是监视和防备。朱元璋更重要的一步棋是调锦衣卫指挥使宋忠前往河北,打算架空朱棣。
除了强硬手段,朱元璋对朱棣也采取了怀柔之策。他在临死前给朱棣下了敕令,着重提到周公辅佐成王稳定周朝江山的故事,命令朱棣效仿。朱元璋还在敕令中说:“在你(朱棣)的同辈众多兄弟中,老二老三都已去世,如今你(朱棣)是最年长的儿子,要担负起责任,你(朱棣)要带领其他诸王爱护百姓,守护大明的江山。请不要辜负我的托付!”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洪武三十一年,七十一岁的朱元璋在皇宫中的卧榻上停止了呼吸,离开了他亲手创建的大明王朝。他在遗诏中对自己一生的功劳做了总结,即“定祸乱而偃兵,妥生民于市野”。遗诏中还写到,在登上皇位的三十一年里,他“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专志有益于生民”。
朱元璋也承认自己的起点低微,许多事情不知如何处理,只能摸索前行,即“奈何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智,好善恶恶,不及多矣”。他还希望中外文武臣僚能同心辅佐朱允炆,引领大明走向辉煌。对于身后事,他希望像汉文帝一样薄葬,即“葬祭之仪,一如汉文无异”。可效仿汉文帝不过是说说而已,朱元璋处理身后事更像汉武帝。为防止外戚专权,汉武帝去世前立汉昭帝,杀了汉昭帝的生母钩弋夫人。而按照朱元璋的遗命,除了宝庆公主的母亲张美人外,其余所有四十多位嫔妃全部殉葬。
之后,建文帝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新的博弈。
《大明开国:朱元璋和他的时代》聚焦元亡明兴的历史大变局,深入剖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底层逻辑,带我们透过朱元璋从底层到高位的过程,看清元朝为何而亡,明朝又因何建立!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同款好书
京东购物丨点外卖领国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