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18 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引领女真正式反明,初战出手,便攻克了坚城抚顺。瞬时之间,朝野皆为之震骇。彼时的万历皇帝审时度势,点将杨镐,命其经略辽东。经略一职,意寓经营天下、略有四海,堪为明朝地方上的显要之位之一,统揽一地的军政重权,然而一旦落败,即面临斩首之危。明末的辽东,仿佛已然化作这些经略与督师的埋骨之地。缘何如此言说?盖因到此赴任者无一幸免。
言归杨镐,此人并非武将出身,却熟知辽东事务,在当地亦颇具名望,故而被委以辽东经略之职。杨镐到任后,集结十万大军,兵分四路,欲一举剿灭努尔哈赤。然而,努尔哈赤集中兵力,分路逐个击破,致使明军伤亡惨重,阵亡将帅近乎五万之众,此役史称萨尔浒之战。战后追责,杨镐身为统帅,罪责难逃,入狱十年,最终被处决。
![]()
杨镐之后,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彼时的他认为,野战难以取胜,故而采取坚壁清野之策,多用火炮固守城池,持续压缩对方的生存空间,打不过便消耗对方,此乃所谓的持久战。然而,此战略需耗费大量资源,鉴于明末的国家财政状况,几无可能施行,故而朝堂之上期望速战速决。同时,熊廷弼情商甚低,极易得罪他人,于是在满朝文武的怪罪指责中,愤懑下台。
即便后来熊廷弼再度上任,且任命了辽东巡抚王化贞,然二者政见相左,熊主张防守,王主张进攻。在如此这般的指挥之下,明军不出所料又败了。虽此次责任主要在于王化贞,可熊廷弼亦难脱其咎,最终亦成为了党争的牺牲品,被杀之后,其首传至九边。
接连数任皆未能成功收复辽东,且结局凄惨,无人愿接手这一棘手难题。即便委派王在晋上任,因其战略一味防守,亦被调离。在关外考察一番之后,孙承宗以大学士之身份坐镇辽东。为与前几任辽东长官相区分,不再称其为经略,而是督师。
孙承宗在辽东历时三年,其一,编练关宁军,渴盼能于野战中强硬抵御八旗兵;其二,固守辽西走廊,兴修城池,凭借大炮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后金南下的进程。然而,只因此时朝廷为阉党所掌控,而孙承宗始终不肯向魏忠贤低头,遂被其视作眼中钉肉中刺。仅是一次细微的挫败,便令孙承宗被革职。尽管孙承宗后来再度复出,可此时的关外局势每况愈下,未曾料到再次战败,在朝臣们的叱责声中辞官归乡,回到保定高阳老家。后来清兵入关,七十六岁高龄的孙承宗率领全城军民奋起抵抗,城破之后,自杀殉国。
![]()
此后,辽东督师一职竟无人胆敢赴任。即便后来魏忠贤指派高第出任此职,然而他自感能力不济,上任之后,一方面采取龟缩防守之策,舍弃辽西走廊,撤回至山海关;另一方面则不断呈递辞职报告。最终,在历经五个月之后,其辞职请求亦获批准。崇祯上位,委派袁崇焕担任辽东。袁崇焕上任之后擅自斩杀毛文龙,后逢己巳之变,更是被皇太极绕过山海关杀到北京城。最后被皇帝论罪凌迟处死。
自前几任辽东经略或督师观之,他们皆具各自之能,其中亦不乏贤能之臣,其麾下更是名将云集。然而,无论是主动进击,亦或是积极防御者,大多难以逃脱兵败身亡之终局。缘何如此?恐是因朝廷之内党争不息、腐败横生,皇帝刚愎自用,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国家税收失之合理等等,皆已注定此一败局矣!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