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5江苏高考
统招投档线VS强基入围线
2025 年江苏高考中,部分院校出现了强基入围线与统招投档线差异较大的情况,以下是一些典型院校的对比:
北京大学:物理类强基入围线为 672 分,本科批投档线为 686 分,强基入围线比高考统招分低了 14 分。
清华大学:物理类强基入围线未明确提及,但根据其他信息推测可能与北大类似,其本科批投档线为 684 分。
东北大学:强基入围线为 639 分,高考投档线为 634 分,强基入围线比高考投档线高了 5 分。
大连理工大学:强基入围线与高考统招分相差达到了 71 分,但具体的强基入围线和统招投档线数值未明确给出。
南京大学:强基入围线未明确提及,物理类本科批投档线为 661 分。
东南大学:强基入围线未明确提及,物理类本科批投档线为 644 分。
02
强基介绍
强基计划是高校招生的一种自主选拔招生方式,在提前批之前录取,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历史、哲学、古文字学、基础医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相关专业招生。
01
强基报考流程
强基招录一般流程:简章发布→网上报名→参加高考→考生校测确认→高考出分→入围名单公布→参加校测→确定录取名单
02
招生院校
39所强基院校名单(均为985高校):
03
招生对象
强基招生对象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
第二类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该类考生须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五大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全国决赛中获得二等奖及以上。
04
入围方式
强基入围方式可分为5种:
1、依据高考裸分入围;
2、依据高考成绩及重点学科加权成绩入围;
3、单科高考成绩“破格”入围;
4、高考后出分前校测,报名成功即可入围;
5、五大学科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及以上破格入围
05
校测模式
强基校测考核模式主要包含笔试、面试及体育测试。
2025年复旦、上交大、南大、浙大、中科大、同济、北航、西安交大、厦大、兰大、人大、东南大学12所高校采用新强基模式,在高考后、高考出分前进行校测;其他院校在高考出分后进行校测。
06
强基报考提前布局
高三生突击数学/物理满分冲刺,高一高二生夯实基础。
1、学科能力培养
• 数理基础:优先保证数学、物理成绩稳定在140分以上;
• 跨学科思维:参与科创竞赛,提升综合能力。
2、政策动态追踪
• 关注“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及目标高校官网,及时获取强基招生计划和简章;
• 参加高校强基宣讲会(如南大、东南每年3月的线上答疑)。
07
关键问题解答
1、 哪些同学适合报考?
• 对基础学科有强烈兴趣,立志科研或国家战略领域;
• 数理能力突出,抗压能力强,适应长周期培养(本-硕-博)。
2、考上强基后能转专业吗?
严格限制:多数高校规定强基生不得转专业(如南大、上海交大);
例外情况:部分高校允许转入同大类交叉学科(如北航允许转入高端芯片方向)。具体可以咨询目标院校招生办。
3、中途被淘汰怎么办?
退出机制:(1)转入普通班继续学习(保留原专业或相近专业);(2)需补修普通班课程,但保研、就业不受歧视。具体看各学校官方通知。
强基计划 10 大高频问题解答与全学段备战策略
强基计划作为 “降分进名校” 的重要升学路径,近年来备受考生和家长关注。本文围绕家长咨询度最高的 10 个核心问题,结合报考策略、培养模式等关键信息,为不同学段考生提供清晰指引,助力高效备战强基计划。
一、限报与专业选择:3 个核心疑问
1. “只能报 1 所高校” 是否绝对?
高校数量:强基计划对报考高校数量有严格限制,仅能选择 1 所。
专业数量:不同高校要求不同,部分高校允许选择多个专业。考生和家长需仔细阅读目标院校招生简章,明确专业选择规则。
2. 强基专业是否与高考志愿冲突?
不冲突。强基计划录取在高考统招提前批之前进行:
若考生被强基计划录取,将无法参与后续统招志愿投档;
若未被强基计划录取,统招志愿不受任何影响,正常参与投档录取。
3. 校测是否包含笔试?
强基计划校测主要有两种形式,需根据目标院校确认:
形式一:笔试 + 面试 + 体测;
形式二:面试 + 体测(2025 年已有 15 所高校不考笔试,面试成绩即校测成绩)。
二、报考策略:2 类关键技巧
4. “冲稳保” 如何界定?
强基计划报考需结合高考预估分合理定位,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定位类型 分数范围(以 650 分考生为例) 核心逻辑
冲 高考预估分 ±10 分(640-660 分) 尝试高于预估分的院校,争取冲刺机会
稳 高考预估分 ±5 分(645-655 分) 选择与预估分匹配的院校,保障录取概率
保 高考预估分 - 20 分(630 分以上) 选取分数安全垫充足的院校,避免 “滑档”
5. 竞赛奖项如何最大化利用?
不同竞赛奖项对应不同报考优势,需针对性规划:
省一奖项:可上传至中科大等高校系统,作为学科特长证明材料,突出个人竞争力;
国二及以上奖项:直接进入破格通道,享有 “免笔试” 或校测加分等优势(部分高校需额外进行破格审核);
无竞赛奖项:重点关注仅需面试的强基高校(如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降低备考难度。
三、入围规则:2 个常见误区
6. “高考成绩占 85%” 是否固定?
通用规则:多数高校采用 “高考成绩 85%+ 校测成绩 15%” 的综合成绩计算方式,高考成绩按满分折算为百分制或千分制,校测成绩由笔试、面试组成(部分高校仅面试)。
特殊案例: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方式不同,综合成绩 = 高考加权总成绩 ×85%+(校考笔试成绩 + 校考面试成绩)×n×15%(其中 n 系数 = 生源省份高考加权成绩满分 / 校考成绩满分),加权分数直接影响录取结果,需重点关注。
7. 破格入围是否仅限竞赛金银牌?
2025 年强基计划破格规则出现分化,需区分院校要求:
取消破格通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 8 所高校取消竞赛破格;
保留金银牌破格: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 28 所高校仍保留该政策,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仅招收竞赛金牌考生;
新趋势:单科小破格:2024 年首次出现,2025 年已扩展至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等 15 所高校(如数学成绩≥145 分),2026 年或有更多院校加入。
四、培养模式与特殊政策:3 个关键问题
8. “本硕博连读” 是否强制?
不强制,考生可根据自身规划选择,且多数高校设有动态调整机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强基计划提供三种培养方案:“3+1” 本科、“3+1+2” 本硕衔接、“3+1+4” 本博衔接,考生可自主选择毕业路径;
部分高校允许本科阶段退出强基班,转入普通专业(需通过学校动态考核)。
9. 身体条件有限制吗?
有明确限制的专业:基础医学、航空航天等专业要求 “无色盲 / 色弱”,具体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为准;
无限制情况:未在招生简章中明确标注身体要求的院校,默认对身体条件无额外限制。
10. 强基入围,但高考超长发挥怎么办?
可通过 “校测确认” 环节放弃强基计划,具体操作如下:
时间窗口:各高校校测确认时间一般为 6 月 10 日 - 20 日,考生需在此时段内根据高考估分决定是否放弃;
操作方式:若想放弃,直接在确认环节选择 “不确认”,视为自动放弃强基资格;若已确认校测,需及时与高校招办沟通,了解是否可调整;
注意事项:强基计划录取分数通常比统招低 5-30 分,且享有本硕博连读机会,放弃前需结合自身规划综合评估。
五、高一高二高三:分学段备战策略
1. 核心前提:提前规划与政策了解
无论哪个学段,首先需明确 “是否适合报考强基”:
结合自身兴趣(是否倾向基础学科)、职业前景(是否计划在基础学科领域深造)、成绩水平(高考预估分是否达标),定位目标院校和专业;
尽早熟悉往年招生政策(限报规则、校测形式、破格要求等),避免简章发布后手忙脚乱。
2. 基础任务:夯实学科与重视大考
强基计划中高考成绩占比 85%,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等)是核心:
聚焦基础学科学习,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尤其重视数理成绩(多数高校青睐数理突出的考生);
重视历次大考(月考、期中 / 期末考、模考),部分高校会参考大考成绩评估考生竞争力。
3. 进阶准备:竞赛知识学习(分学段差异)
高一:学有余力时接触五大学科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搭建竞赛知识框架,为后续校测和破格奠定基础;
高二:以 “提升竞赛水平、冲刺联赛奖项” 为目标,重点突破竞赛难点,同时兼顾高考复习,避免偏科;
高三:优先保障高考复习,提升高考成绩;若低年级未接触竞赛,仅需适当拓展强基校测相关知识,无需深入竞赛备考。
4. 关键冲刺:校测训练
校测成绩(占比 15%)是拉开差距的关键,需提前针对性练习:
收集目标院校往年强基校测真题,熟悉出题风格和题型特点;
针对校测形式(笔试 / 面试)专项训练:笔试侧重解题技巧和知识深度,面试侧重表达能力、学科思维和综合素质。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中领域的升学规划、多途径升学(强基、综评、专项计划、港澳院校申请、海外留学等)、志愿填报、院校/专业选择、就业升学等信息,可识别二维码在线咨询鸡蛋老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