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将粟裕,是众多军民敬仰、喜爱、推崇的军事奇才。几十年来,民间都存在粟裕同志55年“让帅”的传闻。特别是主席生前的卫士长李银桥,晚年也支持了这一说法,由于他是毛主席身边之人,当年授衔前的讨论环节,不排除能够听到一些关于候选人的细节。
然而李银桥的评论,却成了“让帅说”最直接的支撑,这个证据就有些太薄弱了。大将名单从1954年后改过多版,每一版上都有粟裕的名字,并且排在最前面。如果说候选人要让元帅军衔,前提条件应该是出现在元帅候选名单上,并且得到中央通气;可既然每一版大将名单,都有粟裕的名字,说明他并未作为元帅候选人被讨论,试问当事人要如何让呢?
并且直到55年正式授衔时,粟裕都没有当选过军委委员,他跟真正的元帅之间,是有身份和职务鸿沟的。至于李银桥同志的说法,称粟裕“两让司令、一辞元帅”,前半句有权威文献可以考证:1945年辞让华中军区司令员职务,举荐老首长张鼎丞;1948年不肯出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坚持要保留陈老总在华野的职务。粟裕这两件事,没任何争议,见于完全公开的历史资料。至于李银桥后半句“辞帅”的说法,却未见任何官方记载。
那李银桥只是信口一说吗?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倒也不大。粟裕毕竟在解放战争中功劳极为突出,评衔时军委首长们考评诸位将帅候选人,有可能言语间提到粟裕。不管怎样,粟裕是大将之中战功最接近元帅级别的,所以在讨论过程中,他的名字很可能会是一个高频词汇,被现场之人听到、留下印象也并不奇怪。但或许李银桥卫士长听到的信息、加上自己的判断,与候选人的真正定位,存在一定偏差。
有一说一,粟裕够不够评帅的基本条件呢?个人认为是不够的。其实粟裕是作者最敬佩、喜爱的将帅之一,但客观来看他的高风亮节,恰恰使得自身评衔资格有所降低。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48年5月在城南庄,婉拒华野司令员职务。
军委计划调陈毅去中野任职、委任粟裕接下华野重担,并且进行了谈话。大战在即,伟人做出如此关键的用人安排,自然不会是什么“考验”或“试探”,粟裕若不坚持推辞,关于将帅的职衔方面,后面的历史恐怕就要有所微调了。因为没有哪个解放战争时期的大野战军司令员,会错失元帅军衔。
有人或许会说,陈老总和粟裕不同,他当过新四军军长、能代表新四军山头,红军资历也有优势。粟裕若评为元帅,陈老总往哪摆?
这其实不算什么障碍,因为没有任何规定,说三野体系只能评一位元帅;并且在五十年代的评衔过程中,多数时候元帅的名额也未限定在十人。四野最终出了101和罗荣桓两位元帅,那三野作为解放战争期间兵力规模、实际贡献直追四野的大军,评两个元帅又何尝不可呢?但粟裕坚持当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49三野番号确立后陈老总归位,粟裕更是退回到野战军副司令的职务上,评帅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了。
总体来讲,关于粟裕让帅一说,已公布的硬核证据明显不足,甚至多数公开材料指向了相反方向,即“一直都是作为大将来考虑”。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