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北京的深冬格外寒厉,中央军委的一纸命令穿过厚厚的北风,送到了南疆各军区。命令里只有八个字——“必要时,坚决反击”。
对照十年前的情谊,这一句话显得反差巨大。五十年代,武元甲还在广西柳州的顾问团里学战术;那时的他,凌晨和解放军连夜推演阵地攻防,白天又钻进山沟研究爆破。彼时,中越“同志加兄弟”的口号,谁都喊得响亮。
可刚进七十年代,画风突变。黎笋上台,急着“向北看”。苏联舰艇停进金兰湾,越南军政报告里再难找出“中国”两个亲切的字眼。边境线上,越军一个连一个连地拔界桩、截钉子,桂林、昆明方向的老百姓睡觉都不放心。
中方忍耐了太久。1978年11月,越南在柬埔寨大打出手,又在谅山、老街挑衅。外交部最后一次口头交涉碰壁后,军方才被允许启动预案——东、西两线配合,兵力十万起步,目标清晰:打痛、打快、不恋战。
就是这时,河内召回年逾花甲的武元甲。黎笋已不信这位老将,却又舍不得其威望,于是把防御东线的指挥权丢给他。刚接任,武元甲就得到内部情报:对面总指挥不是“战神”粟裕,而是73岁的许世友。一听此话,他在前线干部会上抬高嗓门:“对面如果是许世友,那我们必胜!”短短十个字,硬是让满营官兵跟着鼓起掌来。
武元甲的判断“看似”周全——一、老将出山,身体未必吃得消;二、解放军二十多年未打大仗;三、苏联已承诺“必要时出手”;四、中国对越感情深厚,舍不得下狠手。逻辑严密,士气一下子飙升。
1979年2月17日凌晨,炮声替代鸡鸣。东线,许世友部横扫同登、谷柳;西线,杨得志兵锋直指老街、高平。短促、猛烈、不停顿,三万发炮弹在十二小时内泼向越军要塞,有些山头还来不及挂白旗就失守。越军没料到,中国步兵端着五六式冲锋枪,在密林里跑得比山民还快。
许世友的年龄没成为软肋。指挥所内,他翻着地图皱眉:“不求多拿一寸地,但求快。”参谋长答“最快的办法是穿插”,他手指敲桌,“那就穿插”。命令一出,39军、55军像两把尖刀插进谅山外围,越军指挥链被拦腰斩断。
有人曾担心苏军会从北面压境,结果苏联远东五十多个旅始终停在兵营。原因不难猜:北京和华盛顿的热线没有闲着。消息传到河内,武元甲心里一沉,苏联那张保票说翻就翻。
28天后,解放军收拢部队,按原计划全线撤出。越军损失七万余,二十四个师番号成了空壳,柬埔寨战场的兵源也被抽空。越南大国梦瞬间破裂,黎笋气得拍桌,把所有责任甩给武元甲,理由是“盲目乐观、准备不足”。
武元甲没争辩。多年以后,他对友人低声感慨:“许世友不是老了,而是更狠辣了。”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也带着几分敬意。1990年,他随体育代表团踏上北京首都机场,面对记者提问,沉默片刻,只说了句:“邻居还是邻居。”
枪声终归停息,边民重新在田里插秧。越南的不切实际估算、苏联的口头支票、解放军的迅速反击,几条因素交错,决定了那场只打了四周的战争。它告诉人们,住在门口的对手到底在想什么,必须冷静而准确地研判;自家的刀锋是否锋利,也要随时擦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