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授衔前,有两位拟授大将的同志,向组织表达了让衔的意愿,分别是徐海东和许光达。两人都具备高风亮节,生涯履历也有相似之处:因为伤病休养原因,错过了较长时间的战争进程。
众所周知徐海东在十位大将中排第二,他的军衔肯定是让不掉的,资历和早期贡献太出众,红25军是第一支独立完成长征的部队,而徐海东在陕北支持中央,又得到毛主席盛赞。作为独立山头代表性将领,大将军衔实至名归。
许光达的军队资历,就要稍逊于徐海东了,从最终的大将名单也能看得出来,他和王树声是仅有的两名正兵团级大将,其他八位都是军委委员,许光达在十大将中排最后。那为什么许光达主动让衔,军委也没同意呢?
从实际角度讲,辞让军衔未必不被组织接受,比如正兵团级中将徐立清、以及原定授予上将的廖汉生,他们都是典型。但有一个前提,让衔者的位置,要有足够合适的备选才行,否则就会影响整个授衔工作,那就不妥当了。
许光达虽然在大将中资历靠后,但如果将他评为上将,许光达所代表的红二方面军体系,没有很适合的大将人选了。名将萧克曾是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资历甚至在许光达之上;但许光达能够兼顾红二方面军及第一野战军两个山头,萧克则不能。萧克成为大将的话,彭总执掌的一野便没有大将代表了,这同样不合适。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另一个热门大将候选:王震。1955年大将名单确定后,徐海东和许光达,都在让衔时主动提了王震的大名,不约而同地指出他战功卓著,完全当得起大将军衔。而王震恰好跟许光达一样,也具备红二方面军和第一野战军两段经历,可以很好地解决山头问题。那为什么德才兼备、有战功又有资历的王震,在两位大将候选人的举荐之下,还是仅仅被评了上将呢?
红二方面军包括红二、红六两个军团,王震曾是红六军团政委,贺老总及许光达则出自红二军团。但红二军团山头太小了,贺龙被评为元帅,也是代表整个红二方面军,所以王震的红六军团出身不是什么问题,他和许光达都是贺龙的下属。抗战时王震的职务高于许光达,解放战争中两人都是一野的兵团司令员。总体来看,战争年代王震打满全场、没有长时间的伤缺,履历比许光达占优。
然而建国后有一个细节,现在很少被人提起了,发生的年份比较特别,对王震的评衔是有影响的。许多读者或许有印象,1949年一野解放大西北,抗战时具备农垦工作经验的王震,主动向主席提出经略西北,要留在新疆从事生产开发工作,中央欣然同意。
王震作为建国后的新疆分局第一书记,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新疆的工业产值到1953年时,比建国初期翻了35倍之巨,王震功不可没。然而奇怪的是,王震只在新疆工作到1952年,便因故调离了,先是治病疗养,后来先后改任铁道部长、农垦部长。从开发边疆的工作进程、以及王震同志的个人抱负而言,在新疆不到3年时光,可是不算长,他被调走是特别原因的。
由于牧区改革时相对激进的政策,王震引起了一些反对意见,可能会影响边疆稳定;中央也确定了暂缓的意见,但王震仍然干劲十足,新疆的情况扩大化后,他被组织召回北京谈话。毛主席肯定了王震这几年的改革成绩,同时也指出牧区改革,单就新疆而言未必不可行,可作为王震这一级干部,一定要有全局高度,为中央考虑到其他少数民族区域的困难和政策。王震的思想通了,随后被安排休养,暂时离开了新疆。
为何55年新疆军区建立后,首任司令员是王震曾经的下属王恩茂呢?在全国各大军区中,开国中将当首任司令员,是比较少见的,应该说跟王震之前的经历有直接关系。而55年9月全军授衔时,同为二方面军、一野名将的许光达,仍然被军委确定评为大将,王震则获得上将军衔。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