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新槐这个人,他是1907年出生在湖南宜章县一个穷苦农民家里的。那时候农村日子苦,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小时候就没读多少书,帮家里干活。1927年,宜章那边闹农民运动,他听说有自卫军,就去参加了。那年他20岁出头,从砍柴的农家小子一下子成了战士。没多久,1928年朱德和陈毅带着南昌起义的队伍到湘南起义,他直接带着手下的枪支和人马加入了。这一步走得及时,帮起义军壮大了力量。从那以后,他跟着部队上了井冈山,亲身经历了朱毛会师的那些大事。
井冈山那段日子,他从基层干起,慢慢升了职。部队转战到中央苏区,他参加了不少反围剿的战斗,比如龙源口、七溪岭、永新城那些。每次打仗,他都冲在前头,立了不少功。1934年长征开始,他带红九团当先锋。湘江战役是最惨烈的,那时候敌军围追堵截,部队损失大,他负责抢渡口和殿后,硬是护着主力过了江。长征路上,四渡赤水、强渡乌江、渡金沙江、巧渡泸定桥,他每次都开路。长征结束,他在陕北升为红32军94师师长,那时候他已经是部队里的骨干了。
抗日战争打响,1937年他调到八路军120师,任独立第二支队司令,去了晋察冀根据地。那里日军扫荡频繁,他带队转战太行山。神头岭战斗是典型一仗,部队用计谋设伏,歼灭日军几百人,还毁了敌人的飞机和坦克。这仗打得漂亮,他因此得了个“肖诸葛”的外号。抗日时期,他还当过冀中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组织游击战,多次反扫荡,保住了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他任冀中纵队第三旅旅长,后来升到晋察冀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1947年清风店战役,他指挥部队阻击国民党军,硬扛了七次进攻,歼敌上万,为解放石家庄铺路。1948年平津战役,他参与围困北平,封锁了敌人的退路。1949年太原战役,他已经是第二十兵团66军军长,部队攻城时爆破城墙,巷战推进,拿下了太原。这些仗都打得硬气,他为解放华北出了大力。
新中国刚成立,1950年他率66军入朝,当志愿军军长。抗美援朝那环境苦,严寒加上敌空军轰炸。第一次战役,部队渡鸭绿江夜袭,初战有点挫折,但他调整战术。第二次战役过清川江,部队凿冰开路,突破敌线。第三次战役冲过三八线,攻到汉城外围。第四次战役在上甘岭前线,挖坑道防御,顶住了敌人的反扑。志愿军这些仗靠的就是这种拼劲,他带队为谈判争取了时间。但长年打仗,旧伤太多,身体扛不住了。1953年回国,中央安排他到山西省军区当司令员,可他觉得状态不行,主动申请回乡种地。中央挽留了几次,没留住,就同意了。
回乡后,他过得跟普通农民一样。军队想给他配警卫,他不要,说乡亲们在身边,没啥危险。只留了把手枪防身。吃穿用度,全是粗茶淡饭,旧军装补丁摞补丁。每天在地里干活,帮村民解决点小事。地方干部来看他,带点东西,他总要付钱。有次县长送酒和鸡,他收了但还是给了钱。生活就这样平平淡淡,他没闹特殊,没出去讲报告,就安安静静务农。
1955年,全军大授衔开始了。这是解放军第一次正式评军衔,朱德负责把关名单。名单初审时,肖新槐没在上面,因为他已经离职两年,按规定现役军官才评。朱德一看,觉得不对劲,这位从湘南起义就跟着的老同志,怎么能漏掉。朱德直接发了话,必须给他授衔,不能没他。彭德怀和陈毅也支持,向总干部部提要求。中央一讨论,决定破例。肖新槐当时在湖南老家,上级派人去接他到北京。授衔那天,他穿上军装,领了中将军衔,还有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这是对老革命的认可。肖新槐从1927年参军,到1955年授衔,28年军旅生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长征、抗日、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几乎全过程都赶上了。授衔时他已经是“老百姓”了,但中央没忘他的贡献。破例授中将,也体现了那时候的公平原则。首任军长里,大部分都给了中将,他也配得上。
授衔后,他没留在北京,又回了家。继续种地,日子没变。身体一天天差,旧伤发作,但他没抱怨。1980年8月2日,他在京逝世,73岁。临终前,他把积攒的6万块钱处理了,三万交党费,三万捐给革命老区建学校。没留给子女,一分不少。这钱是他这些年工资攒的,节俭惯了。
肖新槐的一生,挺典型的革命军人路子。从穷小子到军长,再回田里,没啥花里胡哨的事。湘南起义那会儿,他带队加入,枪支人马帮了大忙,朱德他们记住了。长征湘江,他殿后护主力,损失过半还坚持。神头岭设伏,歼敌毁坦克,游击战打得溜。清风店扛七次进攻,平津太原攻城拔寨,都实打实的功劳。抗美援朝过江突破,挖坑道顶反扑,条件再苦也没退。
回乡种地这事,也说明他实诚。不想占便宜,身体不行就让位,不拖后腿。授衔破例,朱德他们力挺,是因为他的功绩摆在那,从基层干到军长,一步步靠真本事。不是靠关系,而是打出来的。那时候评衔,标准严,现役为主,但他这种离职的也照顾到,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逝世后,他的故事在老区传开。捐款那事,更显他本色。6万在当时不是小数,够建好几间校舍。党费和老区捐,纯是为集体。子女没分,他觉得那是党和人民的,不该私人化。这心态,搁现在也难得。
肖新槐的事,提醒人革命年代的军人,多是这种朴实型。没大富大贵,就为国家打仗。授衔时朱德大怒那句“不能没他”,道出了对功臣的看重。名单初漏,纯属程序,但领导一过问,就补上。程序重要,人情也得有,尤其是对老战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