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昨天发布了《1929年,红军“小长征”,贺子珍贪功,红军遇险,几乎全军覆没》一文到“覃仕勇说史”上,文中讲到: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于1928年年底,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起了第3次“会剿”。为了化解敌人的这次“会剿”,红4军被迫举行了开始了一场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内游走“小长征”。
当部队来到了瑞金城南的山区,毛主席侦知瑞金城内并没有多少守军,就想派一个班的战士突袭瑞金城,从城里弄点报纸回来看看。
贺子珍自告奋勇,带了这个班的战士从瑞金城内的邮局里带回了几大捆报纸。
但在回来的路上,遇上了赣军刘士毅的侦察部队,暴露了红4军的行踪。
于是,发生了惊险万分的大柏地之战。
关于这场战斗,老覃在去年一月发布的《朱德指挥部队转移,罗荣桓带头抗命,结果赢得了“最有荣誉之战”》一文中,已有讲述。
当时,朱德认为大柏地的地势奇险,不宜久留,催促部队加速通过。
时为第3纵队3支队(即原来的红31团3营)的党代表罗荣桓,却敏锐地觉察出大柏地是个打伏击战的理想要地,他赶到了大柏地村的王屋祠堂找到毛主席和朱德,提出了要在此地打一仗的建议。
建议很快得到了采纳。
毛主席和朱德认真精心作了战斗部署。
大柏地之战,打得非常艰辛,也非常惊险,红军兵力薄弱,枪支、弹药严重不足,危急之时,毛主席也端起了一支步枪,和战士们一起冲杀入敌阵,与敌人肉搏。
两军相遇,勇者胜!
红军这种不怕牺牲的玩命精神震慑住了敌人,最终,大获全胜,歼灭敌第15旅两个团大部,俘虏敌团长肖致平和钟恒,以及其属下800余人,缴获枪上千支,含水旱机枪6挺。
大柏地之战,是红4军举行“小长征”以来的一次重大胜利。
此战过后,红4军彻底甩掉了敌人的围追,化被动为主动,对赣西赣南革命群众和当地红色游击队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战利品太多,尤其是枪支和子弹太多,毛主席要求,从军长到伙夫,每人都要背两支枪。他本人得了作风感冒,走路时头重脚轻,也同样背了两支长枪。
《1929年,红军“小长征”,贺子珍贪功,红军遇险,几乎全军覆没》一文中说了,这次“小长征”的目的地是前往东固地区,与中共赣西特委秘书长李文林领导的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2团会师。
接下来,红4军挟得胜之威,开往宁都县城。
国民党驻军赖世琮部竟然魂飞魄散,弃城而走。
此后,所经赖坊、君埠等地,敌军与反动民团全都望风而逃,莫敢撄其锋。
动静闹得这么大,驻扎在东固李文林当然不会不知道,他早早就带了1个连赶到永丰龙冈迎接。
2月17日,毛主席和李文林在东固螺坑会面了,这是他们初次见面。
李文林并不姓李,本姓周,原名周金堂。
“李文林”是他在南昌起义失败后所使用的化名。
他的工作作风和毛主席有几分相似,极其重视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下的战士一个个“嗷嗷叫”,斗志昂扬,意志坚强。
他带领亲自打造出来的红二、四团接连攻下了吉水、峡江、乐安、于都、南丰、广昌等县城,并有意识地将这些地方的小块红色区域连成片,再向四周扩大,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赣西南革命根据地。
毛主席见了他,紧紧地拥抱着他的两个大肩膀,称赞他开创了“李文林式”的东固革命根据地,互相打气,互相鼓励地说:“军阀们的特性是改变不了的,军阀间的混战是无休止的,我们抓紧了发展壮大的时机,就一定会赢取最后的胜利!”
我们都知道,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衣衫褴褛,饥寒交迫,难以度日。
徐海东二话不说,雪中送炭,从红十五军团仅有的七千块大洋中,一次性地拨了五千块给中央红军。
“徐海东借五千大洋”的事迹从此传遍了全军、全党,并且永远被历史所铭记。
但是,我们也不应忘记,李文林在红4军这次“小长征”结束后,给予红4军的无私接济。他让红2、4团送给红4军运来了几十车子弹,也同样是一次性接济了五千块大洋。
可惜的是,三年之后,即在1932年5月30日,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李文林受诬陷为叛徒,被错杀于万泰县古坪村(今泰和县境内),年仅32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