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夜深人静时,你是否也问过自己:这一生究竟为何而忙?
800年多年以前,一位山东巨富给出一个惊世骇俗的答案:抛下万贯家财、美妻娇子,毅然进入深山跟随师父苦修,最终成为全真第二代掌教,1269年,被元世祖敕封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
他就是马钰,号丹阳子,全真七子之首。
他的故事,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弃世故事,而是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极致追寻。
一、生而神异的山东富豪
马钰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1123年五月出生于山东宁海的一个富豪之家。马家在宁海当地有“马半州”之称,马钰的祖父和父亲都为人豪爽仗义,经常救济贫苦和不幸之人,曾经有奇异之人预言马家:“异日子孙当出神仙!”
马钰兄弟五人,取名按照“仁义礼智信”排序,马钰排行第二,原名从义,字宜甫。
根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记载,马从义“儿时常诵乘云驾鹤之语,及长,为儒而不乐进取。”他很小就表现出对修仙生活的向往,长大之后虽然接受儒家教育,博览群书,精通经史,但是对功名却没有进取之心。
当时,宁海昆嵛山有一位叫李无梦的道士,他一直在深山之中苦苦炼丹,可是炼了三年也没炼成。经过测算,李无梦得出结论:“只有神仙降临丹才能炼成!”
说来也巧,不久之后,马从义和朋友在山中游玩,恰好经过李无梦的炼丹炉,结果丹马上就炼成了。
李无梦看到炼丹成功十分高兴,于是他仔细端详马从义的相貌,不由越看越喜爱,赞叹道:“身体堂堂,面圆耳长,眉修目俊,准直口方,相好具足,顶有神光!”
马钰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李无梦显然在当地影响很大,因为经此一事之后,马从义名声大振。宁海富绅孙忠显听到李无梦对马从义的赞美后,把女儿孙富春嫁给马从义为妻。
孙富春就是后来的孙不二,不过此时马从义和孙富春还没有遇到王重阳,也都没有出家的念头,两个年轻人婚后生活富足美满,感情融洽,孙富春先后生下三个儿子:马廷珍、马廷瑞和马廷珪。
像祖父和父亲一样,马从义为人同样仗义疏财,他在家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在外则照顾贫弱老幼,在当地享有很好的名声。
二、师徒相见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间马从义到了四十几岁的年纪,虽然生活优渥,家庭和美,妻贤子孝,可是他的内心深处却常常若有所失,这一点可以从他酒后写的一首诗中得到明示:
抱元守一是工夫,
懒汉如今一也无。
终日衔杯畅神思,
醉中却有那人扶!
这是1167年七月,45岁的马从义和朋友们在范明叔家喝酒时所作,表达了他虽然每天锦衣玉食、可是精神却颇感空虚与无助的心理状态。
王重阳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马从义见到了远道而来的王重阳。
中元节后的第二天,马从义在范明叔家见到了风尘仆仆从陕西赶来的王重阳。
见面之时,这对未来的师徒有过一段简短却直击心灵的对话。
马从义问道:“从何方而来?”
王重阳回答:“路远数千,特来扶醉人耳!”
王重阳的回答不仅让马从义震惊不已,在座的其他人也都非常惊讶:马从义写的那首诗,“醉人”一句大家都不太理解,更没有向外人谈起过,王重阳初来乍到,怎么就能未卜先知,还对出精准的答案呢?
震惊之余,马从义又问了第二个问题:“何名为道?”
王重阳答:“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
一番问答下来,马从义对王重阳心悦诚服,于是邀请王重阳到自己家中居住。
王重阳来到马家,孙富春隔着门帘望见,对马从义说了一席话,同样表达了对王重阳的认可:“我观王公面如芙蕖红,目胜琉璃碧,声若巨钟,语如涌泉,堂堂然有正阳之风采,当可倾心礼敬。”
王重阳之前在陕西一直以疯疯癫癫的形象示人,衣服鞋帽也不讲究,此时经过长途跋涉,按照常理本应身体疲惫、精神倦怠,可是他居然面色红润、眼光清亮、声若洪钟,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在孙富春看来具有东汉仙人钟离权一样的风采,所以她嘱咐马从义要诚挚对待他。
可是,让孙富春没想到的是,眼前这位神仙一般的人物居然会费尽心机,不停地劝化丈夫,最终导致了夫妻分离的结局。
三、是什么让马从义下定决心离家?
王重阳在马家的南园住了下来,马从义待他以师礼。
马家庄园很大,王重阳之所以选择在南园住下,是因为之前马从义曾经做梦,梦到有仙鹤从南园平地涌出。王重阳来到马家后,甚至都没听马从义说起自己做的这个梦,就直接选定了马从义梦中仙鹤涌出的地方:“在此结庵,命名为全真。”
马从义听从王重阳的话,在这里建造一座道庵,庵名“全真”。自此,马从义常常来全真庵,听王重阳谈道论玄,讲说经义奥理。
按照王重阳的意思,马从义应该出家修行,可是马从义多年来家庭美满,生活幸福,突然让他离家,他怎么割舍得下?这本是常人常理,马从义一时也不能跳脱,就一直在离家与在家之间犹豫不决。
这种局面下,王重阳决定显现神异。
1167年十月,王重阳让马从义锁了庵门,每天只给自己送一顿饭。当时天气渐渐寒冷,庵中没有任何取暖设备,只有桌上的笔墨纸砚、王重阳身上的布衣,还有床上薄薄的被子和简易的枕席。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王重阳却一直保持着身康体健,精神饱满,好像根本没感觉到庵外日渐寒冷的北风。不仅如此,王重阳还屡出阳神,不是跑去给马从义送去自己写好的诗词,就是送去一枚梨子或者芋头、栗子。马从义看到王重阳送来东西时,派人前去全真庵察看,结果却看到庵中王重阳正俨然默坐,就好像根本没有离开这里。
这样过了整整一百天,王重阳送来的梨子已经从当初的完整一个变成了五十五小块,马从义终于渐悟真理,于是决定抛家舍业,离别妻子,跟随王重阳出家。
1168年二月八日,马从义跟随王重阳出家,王重阳为他起名马钰,号丹阳子。
1168年二月底,为了让弟子们彻底割舍尘缘,王重阳带着马钰、谭处端、丘处机、王处一来到宁海昆嵛山烟霞洞清修。
四、清净无为
马钰跟随王重阳修行的时间并不长,从1168年二月拜师到1170年正月王重阳仙逝,前后不过两年时间,不过以王重阳的训教之勤和马钰的超高悟性,马钰最终修道大成,是全真七子中最早得道的一位。
虽然如此,马钰对师父的理论却是继承中有革新与发扬。比如王重阳首重“平等”,认为“平等者,道德之祖,清净之元。”马钰则强调“清净无为”,他认为“学道专一则人人可以为仙,不同世俗之进取有黜落也。儒则博而寡要,道则简而易行。但清净无为为最上乘法也。”把清净无为放在修行的首位。
怎样才能清净无为?在教导弟子过程中,马钰曾经这样说过:
薄滋味所以养气,去嗔怒所以养性,处污辱低下所以养德,守一、清净、恬淡所以养道。名不著于簿籍,心不系于势利,此所以脱人之壳,与天为徒也。
作为曾经的宁海富豪,入道后的马钰彻底告别往日的优渥生活,衣食住行莫不遵循“清净无为”四个字:他的日常居所只设“几榻、笔砚、羊皮而已,”再无其他任何多余之物;平时饮食早食一碗粥,午间一钵面,除了这两样其他时间再不吃其他东西。
马钰画像,图源网络
王重阳去世之后,马钰接任掌教,他继承师父遗愿,为师父守丧三年后在陕西终南山一带广开教门,吸引了数量众多、文化程度较高的儒生入道。1182年,马钰离开终南山回到山东宁海继续全真事业。
1183年十二月,马钰应邀来到莱阳游仙观,他预感到时日无多,召集弟子前来嘱咐一番后枕肱而逝,时年61岁。当日正是其师王重阳的诞辰。
结语
从当地富豪到一代宗师,马钰用亲身经历诠释什么是真正的放下。他不是消极避世,而是通过超越物质束缚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成为什么;不在于外在标签,而在于内心的觉醒。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马钰的选择犹如一泓清泉。我们当然不必像他那样出家修道,但或许可以偶尔停下奔忙的脚步,问一问自己: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无尽的欲望背后,是否忽略了内心的清净与自在?
人生最大的奢侈,或许不是拥有更多,而是能够放下执念,活出真我。这也许就是马钰真人留给现代人最珍贵的启示。
参考资料:《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金莲正宗记》、《丹阳真人语录》、《金元全真道教史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