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拎着行李走进大学校园的新生,大概率都有过这样的“懵懂时刻”:对着课表上一串陌生的课程名称发愣,不知道哪些是专业核心;想到未来要走的路,既期待又没底——是深钻专业,还是多学些技能?甚至连自己的专业到底要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都没完全摸透。
这种初入校园的迷茫,本质上是对“大学培养路径”的不熟悉,而能否快速破解这份迷茫,往往和学校是否有清晰的培养设计直接相关。陕西师范大学在这方面的做法,恰好给新生提供了一套“解题方案”。
要解决“往哪走”的困惑,首先得明确“培养什么人”。陕师大没有用笼统的“大类”模糊培养方向,而是清晰划分出师范教育类与非师范教育类两大类别,且每一类都做了“精细化设计”:师范类不只是简单定位“培养教师”,而是把目标聚焦到“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为此还配套了具体的培养体系:既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做支撑,又细分出“本研衔接国家公费师范生”和“国家优师计划师范生”,连2024年新实施的直属师范大学本研衔接公费教育政策,也明确了对口专业。更值得一提的是,15个师范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其中9个是最高的第三级认证,这意味着师范类学生的培养质量有了明确的“国家标准”背书,不用再担心“学的内容能不能对接未来职业需求”。
非师范类则瞄准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主打“拔尖创新”和“行业领军”。它没有走“重理论轻实践”的老路,而是把“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贯穿其中,还特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为了让“拔尖”不只是口号,学校建设了3个国家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省级基地,还打造了14个高规格实验班,比如心理学“泽如拔尖基地班”、汉语言文学“拔尖基地班”,甚至有“斯诺卓越新闻人才实验班”“丝路经济带法学实验班”这类贴合领域需求的特色班。这种“基地+实验班”的模式,相当于给想走创新路线的非师范新生,提前铺好了“深耕的赛道”。
不过,明确了培养方向只是第一步,新生要真正“走稳”大学路,还需要一套能“托着走”的支持体系——陕师大的“1+N托举体系”,恰好填补了“怎么培养”的空白。从顶层设计来看,学校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而是出台了2025-2029年的本科教育建设意见和数智赋能实施方案,连“A+教育”都有具体的“121计划”。这种“有时间表、有任务量”的设计,能让新生清楚知道,自己的大学四年里,学校会通过哪些具体举措提升培养质量,而不是“跟着感觉走”。
最让新生有“选择权”的,是它灵活的修读方式。除了主修专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辅修,目前开放的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不仅能跨学科拓展,修够12学分还能免修部分通识课;本科二年级起还能报微专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这些方向,既贴合需求又不占用太多时间;甚至还有第二学士学位供应届和近三年往届生选择,18个招生专业覆盖不同学科门类。这种“主修+辅修+微专业+第二学位”的组合,让新生不用再担心“选错专业就没机会调整”,也不用怕“学不够”。
对选择了陕西师范大学的新生来说,学校这样的培养和托举模式,更像给迷茫的探索之路搭了“脚手架”——不用慌着“立刻找到人生方向”,因为体系里有清晰的路径;不用怕“能力跟不上”,因为有多样的资源可以借力。毕竟,大学的意义本就是慢慢探索,而好的培养体系,就是让这份探索少点迷茫,多点踏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